王秀杞 凝鑄片刻爲雋永典型

郭臺銘收藏王秀雕塑《義薄雲天》。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王秀杞,《祈願》,石雕,2014年。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王秀杞,《觀自在》,銅雕,2014年。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

雕塑家王秀杞的創作題材以人像佔絕大多數,他援引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所言:「人像本來就存在大理石裡,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他透過敲打、雕琢,把隱身在石頭裡的生命逐漸釋放出來,每一件作品散發出鮮活的生命力,觸動着觀賞者的心靈。

世居陽明山上一戶農家,父親種植一大片果園,王秀杞長年享受着自然美景天倫樂趣。致使他的創作題材,亦多圍繞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上,最爲大衆所熟悉的就是鄉土親情等系列。這些可親可愛的作品,是他長期細心觀察、體會人生百態,內化爲深刻的記憶感懷,並與自己溫和敦厚的性情交融流露於創作中,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

最大理想 融合藝術與人羣

王秀杞說:「我一向主張藝術應與人生合而爲一,藝術家要爲人羣而創作,不能孤芳自賞。」他可以在生活中發現、擷取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把動態人生中一時片刻的真、善、美,凝鑄在雕塑的形體姿勢中,變成優雅雋永的人物典型

在王秀杞認知裡,藝術絕非個人化的活動,藝術家不是忽然橫空出世,而是從土地裡一吋一吋拔高長大。他說:「藝術家離不開人羣,我最大的理想便是把人羣帶入藝術,也把藝術帶入人羣。」

與王秀杞長期相處而有深入瞭解的藝術經紀人吳放認爲:「王秀杞的表現方法是以摹仿自然形態爲主,這種形式的特點是真實親切,可以較直接的反映生活,使大衆看得懂而受人歡迎。但人像雕刻並不只是追求外貌寫實、比例適當而已,好的作品在於傳神,也就是維妙維肖的傳達出人物性格、氣質,這才能超脫工匠層次,臻於藝術境界。」

吳放爲了拉近藝術與人羣的距離,曾央請王秀杞創作幾尊小型神像,略微降低收藏門檻。王秀杞因應而作的觀音關公作品,既有傳統神像的莊嚴法相,亦兼有現代感流線身形,優美雅緻,普受藏家青睞。篤信關公的企業家郭臺銘原已珍藏數件王秀杞人物作品,對於「義薄雲天」關公造像更加寶愛,特別鋪設紅案恭迎入府

兼任臺灣雕塑學會、中華文創學會理事長的王秀杞,近年藝術聲望攀上高峰,其大型雕塑作品散見於全省各處公共場所,往往成爲著名的景觀地標。國內各界皆不乏愛好者,如法鼓山聖嚴法師慈濟證嚴法師都看重其成就;政界人士蕭萬長呂秀蓮等人常是座上賓;企業家許文龍吳東進等人多有往來,藝術市場上也已累積不少藏家,衆口交譽、雅俗共賞。

土地是激發創作的力量

王秀杞的作品多取材於真實生活,因爲生長在農家,他塑造的農夫村婦老嫗童子,都是最熟悉的人物形象,甚至他們的內在心態也能感同身受。王秀杞說:「在從事雕塑創作時,我是不斷與作品對話,一如和親人好友真誠歡喜的相聚。」

在臺灣生活超過一甲子,也累積四十多年雕塑經驗,如今再回顧自己的作品,王秀杞不僅看到個人的成長痕跡,也依稀可見臺灣這半個世紀以來風土人情的變貌。他說:「經由雕塑藝術讓我感受到,創作和土地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土地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是激發我創作的源泉;雕塑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使創作者欣賞者有所共鳴。」

藝術典藏圈【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