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冠百日/震損系統模擬震央如在士林 雙北恐倒5萬棟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發「地震損評估系統」。(圖/取自國震中心)

記者賴映秀綜合報導

0206美濃大地震發生滿百日,無獨有偶,5月12日發生多起芮氏規模5以上有感地震,喚起民衆防災意識。由於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發生約1000次有感地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蒐集全臺建物結構資料,能夠在1分鐘內模擬地震造成的損害,提供救災、防災單位參考。

因應臺灣多震特性,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設立的「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提供學者政府單位作爲地震研究與防災模擬。國震中心震災模擬組長葉錦勳表示,系統輸入地震規模、震央震源深度、哪條斷層造成的地震,就能模擬震災狀況

葉錦勳指出,震損系統根據財政部房屋稅籍蒐集房屋結構資料,雖然政府機構學校等單位可能因不須納稅而不在資料庫內,但準確度還是相當高,包含臺、澎、金、馬地區都有建立資料庫,只要取得中央氣象局的地震資訊輸入系統,1分鐘就能推估震損狀況,提供災防單位使用。

北科大土木與防災所副教授施邦築2014年曾模擬山腳斷層區地震規模6.9、震源深度8公里、震央在士林區,可能造成新北市4.2萬棟、臺北市1.2萬棟房屋受損。葉錦勳指出,1986年花蓮地震造成中和華陽市場倒塌後,學界發現「盆地效應」,因此修改《建築耐震設計規範》,針對臺北盆地建物加強建築結構要求,因此臺北的房屋與其他地區損壞狀況不會有太大差別。

▼在一定條件下,雙北市地區將可能超過5萬棟房屋倒塌。(圖/取自國震中心)

日前行政院公佈土壤液化潛勢圖,臺北市山區大同區屬於高危險地區,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李錫堤分析,盆地內有很多鬆散沉積物,遇到震度6的烈震就可能產生土壤液化現象。不過,李錫堤也說,即使是921大地震,傳到臺北的震度只有4,因此921後的地震震度還不足以使臺北出現土壤液化。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則說,地震所造成的災害不可能完全預測,政府及民衆平常也要做好相對應的防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