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解養老難題!陸南京、重慶近來也興起「時間銀行」

▲爲了解決養老難題大陸部分城市社區開始出現「時間銀行」的模式。(圖/達志示意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隨着高齡社會的來臨,大陸部分城市近年來也興起了「時間銀行」的概念,透過帳戶儲存」的方式志工將可以把助老服務時數保存起來,以供年老、需要時,「提領」這些服務。希望能借此改善社會養老問題,並使社區志工等資源得到完善利用

「時間銀行」最早的倡導者美國埃德加卡恩。1980年,當時46歲的他經歷了1次嚴重的心肌梗塞後,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使卡恩對生活有了新的體悟。身爲倫敦經濟學院資深研究員的他,決定創立「時間銀行」模式,同時還設計時間銀行系統,透過電腦將每個服務者工作、服務時間按小時記錄下來。現在大陸南寧南京重慶等城市,也開始零星出現這種模式。但大陸的「時間銀行」現在主要仍依託在許多小社區之上,並將重點放在服務老人項目上。這些時間銀行的共通點,就是把助老的時間給儲存起來,等到自己需要養老服務時,便可以從中提領。

哈爾濱菸廠社區的「陽光快車」,是目前大陸較久、較爲著名的時間儲蓄銀行,自2003年起就率先開辦。但社區主任王法英表示,其實現在有許多老人,是自發照顧其他年老者,「性格脾氣投得來,倆人就搭個伴」,並不單純是爲了提領以後的養老服務。

儘管王法英有意推廣「時間銀行」的概念,但志願者「提領」服務時間的保障機制,和人員流動後的「異地通兌」,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卡恩所設計的時間銀行系統,目前也已經被北美歐洲亞洲等23個國家的300多個社區企業所採用。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