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揪13縣市 打造文旅潮

圖/臺創中心提供

文化部攜手全臺13縣市,以2018臺灣文博會爲中心,首度採取文化、觀光體驗三合一模式,涵蓋工藝、產品設計、創意生活等6大文創產業,將在4月天打造最大規模的文旅潮!

昨(1)日起,文化部在即將開幕的臺灣文博會展場周邊推出10條文化旅行路徑,由10位專家名人針對設計與音樂時尚議題,推介大衆探索77個臺北景點將文創結合城市觀光,擴大生活美學商機。

同時間,有13個縣市政府響應,規劃22條主題深度體驗路徑,包含工藝、美食影像等10大類體驗路線,以及146個文化景點,路線上相關風格店家、工廠品牌公司將聯名行銷與活動,適逢本週開始的今年最長連假,希望促進在地產業發展與文化觀光消費。

國內文創業年度盛會臺灣文博會每年4月登場,在臺北市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豔館3大園區舉行,去年起強化文化內容策展,提出議題式策展主題,詮釋世代觀點與文化美學,5天展期吸引逾23萬人次參觀,並獲得國際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 100。

今年臺灣文博會再進化,以「從身體創造」爲主題,策展人王耀邦表示,將從設計如何改善生活,進一步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展現臺灣在工藝、服裝時尚、美食、音樂、塗鴉、社會設計、電影等面向的創造力,並首度將自然環境納入文化內涵,策劃出10大文化路徑,讓大衆感受文化創造力的多樣可能性。

其中,究方社負責人方序中推薦的「美學旅-跟着品味挖掘美感場所」,以原料製成、印刷用色到獨特的工作坊與小工廠構成的街道,展現小型製造業如何成爲支撐臺灣創意產業的能量,推薦景點有品墨良行青田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等。

東海醫院負責人徐景亭設計師推薦的「工藝旅-職人精神的文化場域」,讓更多人看到努力保留工藝技術傳承的設計師與工匠,包括蘑菇、朋丁東喜設計(吳東龍)、Green Room等。

Bito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推薦的「塗鴉旅-隱身街頭的塗鴉藝術」,挖掘出隱藏在臺北市各處有趣圖像作品,如Muretz、紀人豪等,讓人們重新發現圖像與藝術的多元趣味。

13縣市政府推出的深度體驗路徑,分爲「自然連結創意共生」、「美學梳理風格競技」、「工藝職人文化再生」、「戶外運動重新詮釋」、「影像回顧再創風華」、「音樂文化說唱世代」、「時尚藝術美學再造」、「飲食革命舌尖體驗」、「社會設計行動思考」、「圖像原創授權深耕」10種類別。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規劃的是一條林業發展軌跡,從日據時期太平山林場重要的木材轉運中心(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到周邊發展出製紙生活聚落(二結手抄紙工坊),及現今以森林美學推動的文創園區(中興文化創意園區),可看見自然連結創意共生、傳統技藝與工藝發展變遷的過程,回味林業歷史及轉化爲文創風華的面貌。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推出3條路線,聚焦工藝職人文化再生,包括三義文化路徑,以三義木雕工藝爲主題,旅客到三義鴨箱寶瞭解木雕傳統產業發展歷史,也可DIY彩繪木鴨、水鳥作品,春田窯則是苗栗柴燒窯燒製出的陶瓷品牌;苑裡文化路徑,拜訪臺灣藺草學會了解藺草的生長及傳統藝師在社區的編織情形及藺編產品,金良興窯業是燒製紅磚隧道窯場,保有傳統制磚生產也發展紅磚文創商品,華陶窯是苗栗柴燒人文窯埸;南莊文化路徑可見編織特色工坊及融合原民、客家之文創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