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太發展28年 太空計劃邁入第三期

臺美合作製作的「福衛七號」6月25日已在美國佛州順利升空。(國研院提供)

今年適逢人類登月50週年,臺灣發展太空長程計劃也屆滿28年,繼我國首顆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在2017年順利發射後,臺美合作製作的「福衛七號」也在6月25日順利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餘憲政表示,我國衛星計劃側重實務任務側重於氣象觀測民生用途,未來將繼續執行,盼能帶動國內航太產業發展。

餘憲政指出,回顧我國太空長程計劃,第一期自1991至2006年,發射衛星爲福衛一號、二號及三號,功能分別是儀器酬載衛星、地面光學遙測衛星與氣象觀測衛星;而在這段期間,我國發展航太科技缺乏基礎,三顆衛星的基礎建設,包含實驗室設備測試廠房搭建都是向國際尋求合作。

2004至2018年期間,我國太空長程計劃邁入第二期,對此餘憲政提到,這段時間最重要的發展,即是「福衛五號」發射成功,這也是我國首度自主設計與製作的酬載衛星,從太空照相機儀器、感測器等,都是來自臺灣半導體產業設計,證明臺灣也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能力

而在上個月在美國發射的「福衛七號」,代表我國正式進入太空長期計劃第三期。餘憲政說,「福衛七號」是大型臺美合作計劃,技術基礎則是延續「福衛三號」,儀器與設計都來自於美方,功能是提供全球氣象資料

國研院也指出,「福衛七號」在發射升空後,16日成功觀測到第一筆大氣層電離層剖線資料,各項功能測試結果均爲正常。

餘憲政不否認,我國發展衛星技術起步較晚,不過回顧近28年發展共三期的成果,逐漸走出臺灣特色的衛星技術,即偏向於民生用途,盼未來太空產業升級後,持續精密機械電機電子零件產業相結合,投入大量衛星製造,朝國際航太產業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