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趙政岷》不管政治,壞人管你

宋楚瑜(左)、蔡英文(中)和韓國瑜(右)。(本報資料照片)

柏拉圖說過:「不關心政治,就等着被糟糕的人統治。」這句話處在臺灣選情正熱的此時,格外發人深省,尤其今年還有近3成的選民並未表態。臺灣的未來究竟應該掌握在誰的手裡?我們的國家認同與社會價值如何定義延續?看看英國在脫歐,美國在離開世界舞臺主導權,香港烽火四起,那臺灣真有「芒果乾」嗎?臺灣的未來該是什麼?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德.戴蒙,今年出版了《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新書,被比爾.蓋茲指定爲必讀書,形容此書爲個人與國家「指出一條身陷危機時可以選擇的道路」。賈德.戴蒙獲獎無數,被譽爲「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他的成名作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並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爲人類文明三部曲。

《動盪》這書抽絲剝繭國家面貌定型的軌跡,以7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和美國)遭逢的3大類危局(突發的內憂、外患和漸進型隱憂)爲例,說明小國芬蘭如何面對人口50倍的蘇聯入侵,相較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最後被蘇聯併吞,芬蘭堅持自由資本主義與獨裁共產主義的不同,在鄰國援助完全無力之下,硬是選擇艱苦一戰,最後死亡近10萬人,是全國男性人口的5%。1853年日本遭受美國培裡將軍侵門踏戶,之後數十年如何轉型,力行明治維新,但又如何種下二次大戰大敗的因子?原本擁有舉世最大艦隊、最多財富和史上疆域最大帝國的英國,爲什麼崩解?再如原本篤信民主的智利,爲何瞬間左傾,對政敵進行破紀錄的大規模虐殺?歷史的傷口太沉痛,但卻是指引方向的明燈。

書中也探討了一個歷史學家長久爭辯的議題: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究竟能爲國運、甚至世局產生多大的影響力?不同凡響的領導人是否真的改變了歷史的軌跡。1931年希特勒曾發生嚴重車禍,如果他因此喪命,那麼二次大戰是否還會爆發?西德布蘭特總理的外交政策,爲之後的德國統一開啓契機;美國小羅斯福總統不顧孤立主義者反對,毅然決定參與二戰,之後更成功帶領美國擺脫經濟大蕭條。

大多數人一輩子總會遭逢1、2次劇變或危機,促使我們個人做出改變。同樣地,國家也會遭遇國家的危機,所有的選擇與決定,或許能改變解決危機,或許不能。但無疑地,領導人扮演着關鍵性的角色。「不關心政治,就等着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的這句名言像一記警鐘,提醒我們若對政治撒手不管,就是最後結局的推手。

(作者爲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