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肌少症嗎?在家「雙手圈小腿」就能測 鳥仔腳當心了!

亞洲少症診斷標準更新,「雙手小腿」太輕鬆當心了!(圖/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肌少症已成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醫師表示,根據臺灣臨牀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約有7至10%有肌少症,若放任不理,恐增加跌倒、衰弱、失能甚至死亡風險影響生活品質,提醒若發現用雙手姆食指相扣,能輕鬆圈起小腿,就要懷疑是肌少症,應儘早就醫檢查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寧表示,人一旦過了40歲,肌肉量將以每10年3~8%速度流失,並隨着年齡增長加速,約有30~40%肌肉,會在50~80歲期間流失。另一研究也顯示,相較於西方人華人肌肉量較少且握力較弱,女性一旦過了65歲,握力將以每年5%速度減少。

彭莉寧表示,若在中年沒顧好「肌」本,當步入高齡階段,也容易肌少症上身。爲強化肌少症防治,亞洲肌少症小組今年底將公佈新版整治標準,超過50歲的男性小腿圍最粗部位若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應懷疑是肌少症。握力也是判斷標準之一,男性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都是高風險羣。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寧(左)。(影/記者嚴雲岑攝)

彭莉寧提到,肌少症患者身體肌肉質量不足,下肢不夠力,未來恐成失能高風險羣。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近年來老年人口增加快速,但只有20%知道自己有肌少症,呼籲民衆可在家進行自果檢測,尤其鳥仔腳族羣,更應投入「增肌訓練。因爲日本研究發現,若小腿圍比手圍還細,未來肌少症發生風險,將增加6倍;死亡風險也會大幅增加。

人體不像汽車引擎壞掉修好就沒事。」彭莉寧強調,增加身體肌肉量,除了靠運動外,還需要透過食物補充。診間常見中老年人,以爲只要吃蛋或肉就能解決肌肉流失,殊不知蛋白質有效合成,需要完整營養素推波助瀾。

建議,民衆每餐都要做到均衡飲食,除了蛋豆肉類外,蔬菜水果五穀根莖類也要多加攝取,也可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選用合適的營養補充品,讓增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