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駐軍的故事(二)——反共救國軍緣起緣滅

圖、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38年,國共內戰最慘烈階段,因國軍江陰要塞失守,讓共軍渡過長江,國軍逐次敗退;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相繼落入共軍手中,國軍先後由舟山羣島、大陳島、海南島撤退,爲掩護80萬大軍撤退渡海臺灣軍統局吸收了各省不願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地方人士編組反共遊擊隊,從事敵後突擊任務,總兵力大約70萬人。

國軍撤離舟山羣島後,江浙地區反共遊擊隊受到共軍圍剿,退守浙東沿海小島;大陳島29、36縱隊漁山島5縱隊,披山島101路,下轄行動縱隊、突擊縱隊、第7、8、10、27縱隊;一江山島有35縱隊、獨立第7縱隊,海上船舶遊擊獨立第1縱隊、28縱隊;總兵力約23,000餘人。

福建福州綏靖公署王調勳閩北地區的川石島成立「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 」,閩南及閩、粵邊境則由黃炳炎38年8月15日於廈門籌組「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統合閩粵邊區武裝部隊共14個縱隊,兵力約19,000人

39年,爲使福建敵後工作指導靈活,蔣介石總統下令整編各游擊隊番號,命令王調勳以白犬島(現馬祖西莒島)爲基地,籌組「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總指揮部」,下轄13個縱隊及11個獨立支隊,擴大反共遊擊任務、確保馬祖列島;並令胡璉中將指揮官,以金門爲基地,整編原閩南地區黃炳炎部隊爲「福建省遊擊指揮部」,黃炳炎任副指揮官,下轄2個縱隊及3個獨立支隊;兵力最高達到18萬人。

39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爲牽制大陸沿海共軍投入韓戰,陸續在臺灣成立「美軍協防颱灣司令部」、「軍事顧問團」、「西方公司」,並派遣美軍「第7艦隊」協防颱灣海峽、同時支援國軍部隊裝備、訓練等,反共救國軍除原有任務外,另外負責爲美國中情局(CIA)攔截、蒐集共軍情資。

40年,參謀總長周志柔上將爲加強沿海防務,配合中美協防作戰,再將各游擊隊番號統編爲「○○反共救國軍」。胡宗南上將任總指揮官、沈之嶽當政治部主任,於大陳島設「江浙反共救國軍指揮部」;福建省分爲閩南、閩北兩地區司令部,各以金門、馬祖白犬島爲基地。閩南地區(含粵東)由胡璉中將司令兼任總指揮官,於金門成立「福建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柯遠芬曹振鐸沈向奎分任副指揮官,固守金門;王調勳任閩北司令、副司令林滄圃、參謀長林蔭任,負責戍守馬祖、烏坵等地。

43年,國防部配合整軍、建軍計劃,開始分期、分階段整編各遊擊部隊,裁撤原有番號、兵員納入國軍系統。江浙總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爲「反共救國軍第1總隊」,由夏季屏少將總隊長;閩南、閩北地區總部及轄下部隊改編爲「反共救國軍第2總隊」,由張晴光上校任總隊長,直屬陸軍總司令部;敵後工作處與所屬縱隊由國防部情報局管轄,分別於馬祖成立閩北、金門設立閩南情報工作站;第1總隊奉命接守東引、烏坵、東犬等各島擔任守備任務,除烏坵外,其餘地區均受馬祖守備區指揮。

46年7月3日,第1總隊奉命實施「閩江計劃」,移防澎湖漁翁島;47年2月,第2總隊實施「蟠桃計劃」,突擊大陸平潭長樂;823砲戰爆發,9月23日,第1總隊奉命將海上支隊組成「長風大隊,擔任金門運補任務。

49年,反共救國軍第1、2總隊再次奉令合編爲「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設於東引,第一任指揮官爲張雅山少將。直至87年因國軍「精實案」兵力整建,,位於東引的「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裁撤,改番號爲「陸軍195旅」(後再改爲「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雖駐防馬祖,但不受馬祖指揮部管轄、指揮,是直屬陸軍總司令部的一級單位。

這羣背景殊異,視死如歸、以「等待戰爭」爲唯一任務的「反共救國軍」,在兩岸臺海對峙期間,歷經大小百餘次戰役,死傷無數,包括震驚中外的古寧頭東山島、一江山、大陳島、南日、湄洲、大西洋、南澎、楓亭戰役及金門823砲戰等,爲「中華民國」苦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讓金、馬、臺、澎得以安定發展。特別膾炙人口的一江山保衛戰,領導、指揮6個救國軍突擊大隊的指揮官王生明上校,血戰共軍兩晝夜、官兵彈盡援絕全部陣亡,王生明以手榴彈自戕壯烈成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