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模式開啓細胞間的對話 Q2-3成功減緩乳癌細胞轉移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楊寧蓀(右)與該論文第一作者尹書翊博士(左)。(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蕭玗欣/臺北報導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楊寧蓀特聘研究員與中國醫藥大學郭悅雄教授合作的研究團隊,日前利用植物萃取物成功合成衍生物(簡稱Q2-3),並且證實注入小鼠靜脈後,可促進其體內抑制腫瘤因子IL-25的分泌,達到減緩乳癌細胞轉移的效果,若Q2-3並同臨牀抗癌藥物紫杉醇」使用更具加乘效果。

中研院表示,由於傳統癌症治療方式是靠化學藥物的毒性來殺死癌細胞,這項研究成果創造了「細胞與細胞對話」的新醫療策略,凸顯生物體內其啓動內生性抑制腫瘤轉移之機制可能性,受到學術界重視。國際專業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於2016年4月18日刊登這篇論文。

癌症轉移是指癌細胞已經從體內原來的部位,透過局部浸潤、循環外滲等方式,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當乳癌細胞擴散到肺部時稱爲「乳癌轉移」而不稱爲「肺癌」。目前人類乳癌原位腫瘤已經能夠採取手術化療方式予以清除,但是手術後許多病患的乳癌細胞卻會於日後轉移到肺、肝、骨骼器官組織,最後導致病危

此次農生中心研究團隊系以小鼠模式,證實乳癌細胞周邊的「纖維母細胞」(非乳癌細胞)可以被誘導產生一種體內之抑制乳癌因子IL-25。同時,研究團隊以一種名爲methyl caffeic acid的植物化學物爲原料,透過一步化學反應步驟,成功合成出植物衍生物Q2-3,靜脈注射於小鼠後,證實能夠有效促進小鼠乳癌細胞周邊的纖維母細胞合成IL-25,達到抑制乳癌細胞移轉的可能。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若將Q2-3與已知的臨牀抗癌藥物「紫杉醇」(docetaxel)合併使用,則具有加乘的效果可抑制特定特定人類乳癌細胞的轉移。

楊寧蓀表示,這項利用「細胞與細胞對話」以植物衍化物Q2-3達到促進纖維母細胞分泌抑制腫瘤因子IL-25的新醫療策略,刻正申請國際專利,而未來將朝向開發Q2-3爲臨牀用藥目標前進。

該論文第一作者尹書翊博士目前在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研究經費則由中研院深耕計劃科技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