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搞非基/四百日行動 基改終於退出校園

文/陳儒瑋黃嘉琳校園午餐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

2015年12月14日,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正式開啓臺灣基改校園午餐時代新頁

時序拉回一年前,2014年11月30日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結束隔日,《今日之後 校園午餐就要開始不一樣了》一文上傳媒體平臺之時,沒有任何人預料到「基因改造食材退出校園」政策倡議的具體進展如許迅速。 改變成真的公民力量,在此行動中表露無遺。

400多個日子,各地獨立自主運作的志工們持續監督縣市午餐政策、我們撰寫媒體投書與進行消費者教育,更於因緣際會之下出版《餐桌上危機 基改食物大解密》一書,期望這本首部以臺灣觀點探討基改食品現況的文字集結,能書寫出在地問題、關懷與解決之道;並用一整章篇幅完整收錄非基改校園午餐倡議歷程。如今看來竟意外地爲臺灣非基改公民運動留下一頁足堪紀念的歷史軌跡

去年臺北柯文哲市長當選感言中說:「造就臺北改變成真的力量,來自於庶民鄉民和公民。」衆多散居臺灣各地的家長、消費者齊心投入與立法委員的戮力問政修法,凝聚成一股要求改變的力量,要求中小學校園飲食的基本人權、要求檢討因襲多年的沉痾、要求停止供應風險未知的基改食品給孩子食用……,單一而明確的訴求轉化成行動,而行動帶來改變。

非基改校園午餐絕非一蹴可及之事,未來仍多挑戰。

校園午餐牽涉每餐費用、學童營養、食材衛生、飲食教育與弱勢照顧等等層面,如何於中央主管機關、地方縣市政府校方、食材進口生產供應廠商、加工與團膳業者、學生和家長之間達成共識考驗法令政策改變後的具體落實。

法案正式施行前後的規劃評估和公告時期,我們呼籲衛福部教育部等中央層級主管單位與地方政府應廣納各方意見,除了專家學者業者營養師的專業參與之外,建構起親師生共同參與規劃的機制,制定因地制宜的行動策略,讓基因改造食材退出校園午餐並非僅爲一項單獨的守護孩童健康的官方政策,更成爲一個納入農糧供應、進口作物農藥殘留、生態保護、健康風險、全球飲食文化及環境公平正義諸多面向思考的在地環境行動,以面對臺灣乃至於全球社會下未來的嚴峻課題

印度非暴力獨立運動之父聖雄甘地說:「你或許無從得知行動帶來的結果,但若不行動則終將一無所成 (You may never know what results come of your actions, but if you do nothing, there will be no results)」。

想要改變,唯有行動。

這是2015年我們所學到的事。

作者/陳儒瑋、黃嘉琳(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餐桌上的危機─基改食品大解密》一書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