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迴歸「遞延3大原因」曝!檢驗專家解密:確認陽性沒那麼容易

記者張乃文/採訪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佈本土確診個案的同時;另說明有400例本土個案爲「校正迴歸」上週各日個案。此話一出引發外界議論,甚至出現「蓋牌」、「做帳」等批評聲浪。對此,醫事檢驗高智雄也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解密校正迴歸的原因

檢驗科主任親自解釋,從收到檢體後直到最終公佈檢驗結果的複雜程序。(示意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醫事檢驗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提到,檢驗結果大略分成陰性陽性,以SOP來說,若檢驗結果是陰性,當天、24小時內就可以給出報告,但陽性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除了不能擅自發布,要交由CDC判定外,還要經過複驗等判讀結果,最終確認個案陽性後,指揮中心纔會公佈。

高智雄解釋,通常在檢驗時,第一次會先以PCR檢測2種基因,若是陽性,就要再複驗一次,且是驗3種基因,這段時間假設是都是以傳統PCR的方式,大約就已經耗費4到6小時,而檢體本身是要再送回CDC的昆陽實驗室,採取血清檢體,CDC的人員收到檢驗結果時,除了確認Ct值的高低,還要加上確認個案的各種情況,總而言之,是要經過多重確認才能做出「陽性確診」的定論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公佈的「校正迴歸」引發熱議。(圖/指揮中心提供)

高智雄指出,陽性判定是由「傳染機率控制概念」去做定調的,跟科學上、數據的「得過或感染」是兩回事。他舉例,就PCR檢驗而言,若Ct值38或35,就是得過,可是若是以感控方面的專業來看, 是沒有傳染力的。主任再進一步解釋,假設複驗Ct值很高, 加上IgG、IgM的結果,可能會是病程已經進入一段時間社區威脅沒有了,此時這類個案就不會被列入確診,也就不會公告,「所以有判定程序的複雜」。

「CDC公佈報告時,陽性都會是兩三天前確定的了」高智雄說,從通報檢體陽性,到發佈確診個案的時間,一定會有落差,以複驗陽性+運送+CDC判讀的問題,這整個過程都需要「人」去做,粗估至少要花費一天;近期又有社區感染爆發的情況,送到的檢體多,「光電話就接不完了」。

▲近期篩檢量大增,也造成後續作業出現塞車情況。(圖/記者林敬旻攝)

高智雄說,這一切沒有這麼簡單,不是報告出來就直接宣佈,像近期快篩出來,經由PCR篩檢陽姓,就會通報CDC,可以目前個案數量來說,他坦言「指揮中心也吸收不了、消化不了」會累積就是因爲個案數真的太多了。

不過,這些檢驗結果是否在初次驗出陽性反應就會通知個案?高智雄強調,「一定會」,通常採檢當日或隔日就會知道初步驗出來的PCR陽性,此是對於個案不管Ct值爲何,會先當作陽性隔離,若再次檢驗確定是陰性,就可以出來了。後續要再跟大衆宣佈的訊息,就會交由CDC一併說明。

至於疫情爆發後,是否會在SOP上做調整,高智雄也沒有答案,他說,先前有過空號案例,其實也是第一次檢驗出來是陽性後,基於各種時間及作業的情形,就先報告是陽性,而後複驗結果出爐,確認是陰性才又把案號移除。

「一個個案就這樣跑,若3百多個不可能這麼快啦」高智雄無奈表示,以多方確認檢驗的結果,加上案例爆多,纔會出現之前爆的,後來有時間做出來後,再歸復回去,便出現了所謂校正迴歸,「這是沒問題的」。他表示,大家要有個觀念是,檢驗是採檢當時那剎那,民衆體內病毒狀況,換言之,校正迴歸就是「校正回去採檢日,反應那時候真正的狀態」。

▲確診個案校正迴歸數據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

高智雄以今天公佈的「校正長條圖」說明,以今天校正的數字來看,5/17出現最大量的也代表當天陽性個案很多,因此基本上會遞延到後面,往後延的結果也可以看到一開始橘色部分大,後面就愈來愈小了。

高智雄說,不只是近期爆發案例,若加上某些突發狀況,檢體加陽性個案一多,CDC僅幾個人還要接收全臺灣實驗室的資料,四面八方的通報,「CDC也是人啊,會處理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