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金融基金會:主權貨幣CBDC正面接招的時候來了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近來全球都在熱烈討論發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的議題。鑑於新冠疫情對消費經濟行爲模式的影響,以及貨幣主權在全球經貿的地位,各國推動CBDC競爭更加白熱化,各主要經濟體,例如美國、中國、歐盟、英國爭相投入人力物力,漸漸已進入成熟階段韓國、日本、瑞典挪威也紛紛展現其企圖心。當然各國對數位貨幣的發行,考慮相當複雜,除發行技術、貨幣霸權外,還有流通及管理的風險,包括反制僞鈔消費者權益保護、個資保護、防制洗錢與貨幣政策等問題。

今年2/27-3/1媒體連續三天刊出「迎接貨幣新紀元」的專題報導,距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2006/2/27的專欄文章,提出「貨幣由metal based到paper based,將來也會變成software based,恐須未雨綢繆」,恰恰好十五週年,十五年來歷經Smart phone誕生、App充斥、Blockchain轉型各個階段,新世代金融基金會也曾多次呼籲研議CBDC,今日自然樂見數位貨幣的浪潮狂涌未艾。

近日在市場上,許多加密貨幣價格劇烈起伏。加密貨幣不是幣,也許是commodity,也許是投資工具,但不是貨幣,更不是CBDC。至於穩定幣(stable coin),以Diem(前身爲Libra)爲代表,其與實體貨幣掛鉤,有電子商務爲後盾,對現有體系比較構成威脅,德國財政部長Olaf Scholz在Libra改名爲Diem後仍稱之爲「披着羊皮的狼」,足見其威脅。其實在舉世央行矚目下,穩定幣勢必接受監管,野性將受馴服,出不了大亂子充其量只是「披着狼皮的羊」。數位主權貨幣(CBDC)一旦成功問世,在各國央行審慎規劃下,應該只是國民錢包」中以「數位形態」出現的現鈔,是電子錢包中支付工具的一項,會大量減少輔幣零錢)、現鈔的使用,如此而已。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以數位方式發行主權貨幣,當然不是簡單的事,其中有技術面的考慮,還有政策面、金融面的考量。CBDC如果發行,應不會全面發行,一方面各國央行總會避免劇烈衝擊金融體系,一方面要讓金融機構放心,最重要的是央行也不願失去中介機構的緩衝。新世代金融基金會2020/2/13「數位貨幣漸成全球主要央行顯學」一文,曾建議先從最底層小額交易試驗,就是此一意旨

面對世界研究CBDC的風潮,我國中央銀行似不願正面接招。由報導中的「央行指出」字眼瞭解,央行傾向由公私合作提供CBDC,央行更認爲國際主要央行探索CBDC,不限於目前發展對支付系統與貨幣制度的威脅,還有爭奪金融霸權意味

換言之,我國既無意金融霸權,即無須發展CBDC,縱有必要,也可公私合作。如果這是央行本意,身爲國人也無話可說,但須指出CBDC是Legal tender,代表國家主權,在我國是否適合公私合作?央行自身對CBDC如有深入研究,是否更易於判斷合作對手的適當性?而且CBDC只是支付工具的一種,與其他支付業者的服務仍有區別,CBDC與一般紙幣、輔幣都可轉入電子錢包,是否有電子支付業者就可不要CBDC?十五年來,CBDC已由「不值一哂」,到「各方矚目」,恐怕是正面接招的時候了。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至於現行的貨幣何去何從?記得2014/10/19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的專欄文章「鈔票不死只是凋零」乙文文末表示「鈔票如同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鈔票應該不會消失,只是以不同形態的呈現,現在應該是迎接現鈔貨幣數位化的新時代了。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指出,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表示「我不希望有一天醒來,發現美元已經不是世界儲備貨幣,其原因是我們剛剛錯過了一場技術變革」。

我們也許無意問鼎金融霸權,但鮑爾這一席話,還是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