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庭關係”正在蔓延:父母一無所知,孩子淚流滿面

前段時間,“兒童精神科爆滿”上了熱搜。

話題下,有位育兒博主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女兒鋼琴考級時,博主媽媽發現女兒怎麼也記不住琴譜,當時她懷疑女兒可能注意力有缺陷。

就想着帶女兒去醫院檢查一下,便給女兒掛了個精神科。

不掛不知道,一掛嚇一跳。

她怎麼也想不到,兒童精神科的號這麼難排,從2月份開始,一直到3月9號才排上。

去醫院之後,當天的情況更是讓她感觸頗深:

兒童精神科的孩子多得超乎想象。

本應該是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孩子,如今卻個個被抑鬱籠罩着。

家長們的表現也令人匪夷所思:

要麼站在旁邊,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平板了事;

要麼衝着孩子抱怨,抱怨學校不好、老師不太行;

要麼乾脆數落孩子不聽話,讓自己一直陪着看病。

如果你以爲這只是單一地區的個例,那你就錯了。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統計數據:

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爲24.6%,也就是說,幾乎每5箇中國孩子中,就有一個可能患上抑鬱症。

發病孩子除了情緒不佳,還會伴隨一些軀體症狀。

比如:心動過速或過緩,到了多次送醫院急救的地步。

再比如:頭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噁心、嘔吐、心慌、發熱等,做各種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發病也有一定的規律,比如:

上學前一天,或者考試前一天。

每當這種時候,家長多是覺得:

“查了沒問題,他一定是裝的。”

而當醫生告訴家長“孩子身體沒問題,可能是心理原因”時,家長又會連忙擺手,甚至反過來責怪孩子:

“其他孩子不也是這樣嗎,怎麼就你有問題,就你不能上學?”

這樣的不理解,往往會讓孩子的病情雪上加霜。

進而更可怕的情況發生了:

當孩子正在泥淖裡痛苦不堪時,父母對此卻一無所知。

大多數父母想不通的是:

以前的孩子條件那麼艱苦,都沒有聽說誰得抑鬱症;

現在的小孩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內心卻這麼脆弱。

醫生對此的解釋是:

“不能這樣對比,每一代人面臨的外界環境是不一樣的。

以前的孩子不高興了,可以跟小夥伴去大自然瘋跑幾圈,回來什麼都忘了;

現在的孩子不高興了,一沒有朋友傾訴,二課業繁重,三還要上補習班。

當情緒沒有出口,積攢在心裡,時間久了,‘積鬱成病’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熱搜話題“現在的孩子,只能廁所社交”。

很多學校爲了避免課間十分鐘帶來的安全隱患,乾脆取消了課間十分鐘。

通通留給了寫作業和上廁所。

爲了能從連續的課堂時間中抽身,獲得短暫的放風時間,也爲了能與同學有交流的機會,不少孩子不得不跑到廁所交朋友。

原本課業就十分繁重,現在社交的空間又被剝奪。

不知不覺間,加重了青少年抑鬱的概率。

其實,緩解和減輕抑鬱的解藥之一,很有可能就是:

同學之間的一句“出來玩嗎,走啊”。

父母也許會覺得:

“老師不讓出去打鬧,就不要出去唄,多大點事至於嘛。”

但是,孩子跟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

往往大人覺得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在孩子那裡就是能把內心壓塌的大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十二歲的暑假,表姐在卡羅爾家裡過暑假。

等到假期結束,表姐要離開時,卡羅爾十分不捨:“表姐要走了,我又要獨自一人了。”

媽媽不以爲意地說:“你會找到別的朋友的。”

卡羅爾卻說:“我很孤獨。”

媽媽仍舊沒有把卡羅爾的情緒當回事:“你會好起來的。”

這句話對卡羅爾沒有什麼效果,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媽媽見此卻覺得卡羅爾無理取鬧:“你都已經十二歲了,還這麼愛哭。”

卡羅爾狠狠瞪了媽媽,然後回到自己的房間,並重重摔上了門。

媽媽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小事,兒子卻反應誇張,但她忘了:

孩子的世界很小,所有的小事都很大。

身爲父母,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評判孩子的感受,成年人和小孩的承受力不同,感受也一樣天差地別。

至今還有不少家長認爲:

“現在的小孩,不缺吃、不缺穿,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樣想的父母,一開始就錯了。

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止物質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餵養”。

綜藝節目《變形計》裡,“問題小孩”王晨正的改變就是最好的例子。

沒來節目之前,王晨正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

爸媽不僅都是拆遷暴發戶,又經營着賺錢的生意。

家裡唯一不缺的就是錢。

父母沒有時間管他,愛與補償的唯一表示就是給錢、給錢、給錢。

優渥的生活讓他變得無法無天,不僅給狗辦了張價值10萬的健身卡,還成爲當地人見人怕的“混世小霸王”。

而當他被交換到青海省東峽鎮的一個山村時,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沒參加《變形計》之前,75歲的尚成蒼,住在一間簡陋的土胚房裡。

經歷了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如今只剩下孫女相依爲命。

當王晨正被帶到他家的時候,他並沒有先入爲主,用看待壞孩子的眼光對待王晨正;

而是像對待孫女一樣對待這個城市來的“大孫子”。

吃飯時,爲了王晨正能吃好點,尚成蒼把幾片瘦肉全部夾到孫子碗裡;

王晨正脾氣不好,跟村裡的小孩打架,爺爺就自己登門道歉;

看到王晨正爲生活費發愁,70多歲的老頭一夜沒睡好,天一亮就挨家挨戶去借土豆賣錢換了生活費。

當爺爺揹着裝着土豆的揹簍,佝僂着身子一步步向王晨正走來時,這個男孩第一次控制不住地爆哭了起來。

他說:“從親生父母那裡,都沒有得到這樣的疼愛。”

從此之後,王晨正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他會主動幫爺爺幹農活,鏟牛糞挖泥巴,完全沒有嬌生慣養的樣子;

家裡唯一的小狗不見了,他舉着手電筒一座山一座山地去找;

爺爺沒錢治病,他就把媽媽送自己的項鍊賣了,給爺爺治病。

相聚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分別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來的時候,王晨正還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問題小孩;

可走的時候,他已經是個被愛馴服的溫柔少年。

很多家庭出現問題孩子的根源在於:

很多父母只是孩子的“衣食父母”,卻不是“情感父母”。

孩子的身體健康固然很重要,可內心情感需求也同樣需要關照。

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即使父母是世界上最普通的父母,也照樣能夠養出最溫柔善意的小孩。

那些從小被好好愛過的孩子,長大之後纔有能力抵禦所有的負面能量。

至少,不會變壞。

造成青少年抑鬱的因素是複雜的。

遺傳因素、應激事件、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都有可能引發抑鬱。

其中,家庭因素是導致青少年罹患抑鬱的重要一環。

可以設想一下,當孩子在外面的世界遭遇了摧殘磋磨,回家之後:

如果父母能夠接住孩子的情緒,進行及時的開解安慰。

那麼,孩子在外部遭遇的挫折就能春風化雨,消解於無形。

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視若無睹,或者不能及時關注排解。

那麼孩子日積月累的情緒積壓內心,最後就會形成嚴重的情緒問題。

當然,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很多人都是從荊棘叢生的童年長大的。

身爲父母的我們要有意識地修正自己、治癒自己,才能成爲更好的父母。

雖然成爲父母不需要關卡、考試,但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爲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以下幾點,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試着做一做:

A、主動關心孩子、看見孩子,多鼓勵、誇獎孩子,給予他們正面反饋。

B、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引導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別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要允許自己犯錯誤。

C、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爬山、讀書、聽音樂,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夠抵禦外部世界的侵襲。

幸福的原生家庭,是治癒孩子一生的寶藏。

想要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首先要試着成爲那片沃土。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治癒內心的小孩,陽光下當個健全的成年人。

現在的你狀態怎麼樣?有因爲什麼事在難過或抑鬱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希望我們可以相互陪伴、相互照亮。

請記住,你不是一座孤島。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