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孝”正在蔓延,奮鬥多年仍在底層,家長:說不失望是假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是人之常情,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畢業之後能有好的發展,成爲人中龍鳳,爲此,家長不惜花費重金,日夜操勞,只爲子女能有出息。

遺憾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家長的殷切期待,能否變成實際現實,是很多家長擔憂的事情,不僅家長擔心,子女何嘗不感到“壓力山大”。

現如今,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不少家長髮現,子女畢業後參加工作,奮鬥多年仍處於社會底層階段,家長直言:說不失望那是假的,一種“新型不孝”正在悄然蔓延。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奮鬥多年仍在底層,家長:說不失望是假的

現在的教育有多“內卷”,以北京朝陽區爲例,這些地區的學生從小接觸的教育資源那是數一數二的豐富,但無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豐富的資源也架不住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更加出色的那一個,競爭着競爭着,就不知不覺地“內卷”起來了,在北京朝陽區,小學生學初中數學已經成爲了一種默認的普遍現象,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雖然並非所有地區的家長,都有能力和資源讓學生在起跑線上超遠距離領跑,但作爲家長,希望孩子能快一人步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就算不能給最好的,也會在能力範圍內給學生更好的教育資源。

家長在教育上的付出,可謂是盡心盡力,拼盡全力了,這樣的付出背後,是家長對學生的殷切期待和盼望,希望學生能學成歸來,成爲家長心中的驕傲。

可遺憾的是,教育內卷的結果,就是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多少學生畢業後連工作都找不到,逐漸被快節奏的社會生活邊緣化,最終淪爲在家備考多年的“啃老族”。

然而這些“啃老族”並沒有被家長認爲是“不孝”,因爲在他們心中,就算備考多年,學生仍是在往高處努力,只是現在還沒成功而已。

真正的“新型不孝”,是那些父母拼盡全力給了他們最好的教育,他們也順利畢業進入工作崗位的子女,有網友困惑:這不是挺好的嗎,怎麼就“不孝”了。

多些理解和溝通,親情才能成爲溫馨的港灣和依靠

對此,一些家長的話引起了網友的深思,原來,這些子女多半都是在外地讀書工作的,爲了更好的發展,畢業後只能留在院校所在地工作。

爲了前途和夢想,只能選擇到大城市去打拼,離家千里也是無奈之舉,但是,作爲家長,卻對子女有着更多的期待。

一方面,子女不在身邊,逢年過節特別希望孩子能從外地回來,當然不僅是人回來,禮物也得到位,有畢業生感嘆:自己在深圳工作,一個月七八千塊,房租就得三千多,還得滿足自己日常的開銷,是真攢不下什麼錢。

可是每當逢年過節,哪怕是三天的假期,父母也會催着自己回家,嘴上說想自己了,可自己真的帶着行李回去了,父母卻話裡話外的暗示:隔壁鄰居的李阿姨,她女兒上週回來給爸媽買了多少東西。

聽到這裡做子女的哪還不明白,這是嫌自己空着手回來了,子女也有自己的苦衷,大城市消費高,不回家怕父母惦記,可是回來一趟的路費已經讓自己吃不消了,再買禮物,實在是能力不足,無能爲力啊。

於是在家長眼中,子女逢年過節空着手是“不孝順”,在子女眼中,父母是不體諒自己辛苦,只想儘早看到回報的“冷血父母”。

在這樣的矛盾激發下,越來越多的子女畢業工作後,不願意回家,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異地求生存的子女,成爲了家長眼中“新型不孝”的代表。

父母和子女的苦衷,作爲局外人都可以理解,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環境,讓不少人感到深深的壓力。

作爲子女,是斷不能和父母有什麼“深仇大恨”的,筆者認爲,家長對子女的不理解,一方面也來自於缺少溝通和交流。

尤其是那些在外地一個人工作的畢業生,平時可以多和父母電話、視頻溝通,讓他們瞭解自己的情況,相信所有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子女可以越來越好,多些溝通和理解,親情才能成爲彼此的港灣和後盾。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