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天的華麗轉身與嚴酷挑戰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中天新聞臺被NCC關臺,衆人沸沸揚揚。筆者從個人角度觀察此事,感覺中天若能把握好轉型契機,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科技不斷進步,媒體行業的競爭型態亦隨之發生重大轉變;全球有線電視的收視羣,長期以來,有減無增。當前所有依附於第四臺的頻道,不僅面臨着被「後浪觀衆拋棄的現實;退休多年的長輩們,也不斷升級爲主動選擇式的收視羣;銀髮族發line或是朋友圈的頻率,早已堪與年輕人匹敵。有鑑於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主流媒體與社羣媒體融合爲一:媒體原有所謂的主流媒體與社羣媒體兩大類,但隨着自媒體的數量與質量急遽升高,主流媒體與社羣媒體的界限正在消融。在網路世界,誰有流量,誰就能帶貨,誰就能發揮影響力。最著名的社羣媒體使用者肯定是美國總統川普,開啓了twitter治國,使用社羣媒體模式

2020年11月美國大選的新聞熱度至今未褪,CNN、《紐約時報》,甚至是遠在歐洲的BBC等世界級主流媒體,聯手封殺或竭力詆譭川普;但是川普藉着網路的特性與社羣媒體的開放性本質,將其「Never Give Up」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便大選失利,仍然收穫7400萬選票,並且成了鞏固與凝聚美國某一階級利益與意識形態的掌門人。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當今的資訊傳遞已經進入了自由搏擊時代,連「守門員」都有可能不講武德,或是拉偏架;但是網路世界中不乏打不死的頂級小強,誰是真正贏家,真的很難說。

二、中天的華麗轉身與嚴酷挑戰:在傳統的第四臺頻道里,一個單一頻道一天能提供的節目最多就是24小時;但是一個一天只能提供24小時節目的網路平臺,不必勞NCC大駕,不是發展不起來,就是很快陣亡。在網路世界裡,觀衆的收視方式與主動性均與第四臺頻道大爲不同。如今每天泡在網路上超過8個小時以上的人,遍佈了所有年齡層;這不僅僅是出於娛樂或是交流所需,網路已經完全嵌入了絕大多數人的日常工作;在這樣的情形下,有多少人還能有時間坐在客廳沙發裡看電視?

對於中天來說,立刻要考慮的問題是大幅升級現有的app與網頁功能,目的在於承載一天至少有240小時,乃至於2400小時,甚至是24000小時的精彩節目。很顯然的,中天將不能完全依賴自己製作節目,必須將平臺開放,將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海內外自媒體們(包括:政治、社會、娛樂、各種專業知識提供者),整合至中天平臺;讓自媒體們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在中天平臺上發光發熱。

英語世界的成功範例已經有了,中天如果決策佈局正確,完全有可能成爲全球華人匯流平臺的大王。第一階段轉型的市場自應對準臺灣市場,但是從現在開始,就應當積極佈局全球華人市場,並將部分優質節目英語(字幕)化,期以攻佔更多區域。這些看似龐雜的影視工程,以當前AI的能力,在技術上已經完全不是問題,成本也較數年前爲低,而且日後還會繼續降低。

三、兩岸交流與東西匯通:近日我驚訝地發現臺灣上中學的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用語也包括了諸如:「塑料姐妹」、「乾飯王」、「凡爾賽」等用語,這些創新詞彙均從對岸流通而來。試問,有哪個臺灣的年輕人是通過第四臺頻道掌握這些用語的?我估計可能一個也沒有。當前兩岸當局層面雖然「說不到一塊兒」,但是在年輕人的世界裡,除了政治以外,能夠互通事情多了去了。大陸發明了「渣男」、「渣女」等創新詞彙,臺灣人完全繼受;臺灣習用多年的「機車」,也爲大陸同胞欣然接受。

第四臺頻道節目的製作與播放模式,有很大的侷限性。5G時代已經來臨,中天正可藉此契機,拋棄第四臺的窠臼,提前進入媒體的真正藍海。筆者估計,現今臺灣第四臺所有頻道的市值加起來,也敵不過抖音,更不用說YouTube。中天可以說是在最合適的時候遭逢此難,完全有可能因禍得福。

兩岸和平,中西匯通,非常重要。誠所謂:「中立弘德,天人合一」,中天能做與該做的事情還很多,任重而道遠。(系列完)(作者爲浙江大學兩岸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