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恐長不高 6歲女童竟有11歲骨齡

右爲正常6歲小孩骨齡左爲案例6歲多王小妹手掌骨齡,已達11歲。(翻攝照片/曹婷婷臺南傳真)

性早熟在男女比例,呈現女孩男孩10比1。(翻攝照片/曹婷婷臺南傳真)

第二性徵過早出現會造成外觀改變,也常會引起同年齡孩子嘲笑,對孩童心理髮展的影響也令家長憂心。(翻攝照片/曹婷婷臺南傳真)

剛讀小一、滿6歲的王小妹,從小身高落於正常體位的90到97個百分比,竟出現胸部硬塊疼痛感,由家長帶到醫院就診,赫見骨齡已達11歲,經抽血確認是中樞性性早熟且無其他腫瘤問題,若沒處理,恐將因生長板提早閉合,最終身高不到150公分經柳菩林治療5年,女孩長到156公分,女性性徵也發育良好。

綜合醫院小兒內分泌主治醫師陳首硯表示,兒童性發育提早,近來年愈來愈普遍,各網路親子論壇常見家長的疑慮與不安,小兒內分泌門診也常有父母焦慮寶貝兒女太早發育。

他提醒,性早熟的孩童,剛開始身高或許會領先同年齡兒童,但因骨骼年齡超前,生長板將提早癒合而縮短成長黃金時間,如沒妥善介入,很容易較一般成人身高來得矮小。此外,第二性徵過早出現會造成外觀改變,也常會引起同年齡孩子嘲笑,對孩童心理髮展的影響也令家長憂心。

現今兒童第二性徵出現時間,男生約爲9歲至14歲、女生則爲8歲至13歲之間。若女生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甚至初經來潮等性特徵;或男生在9歲前有睾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等第二性徵發育者,都稱爲性早熟。

他強調,通常因性早熟來到小兒內分泌門診會依發育程度安排進行多項評估,之後依其原因,再將性早熟區分爲:中樞型性早熟、周邊型性早熟,雖然大多數中樞性性早熟的致病原因不明,但除了體質因素,現今環境賀爾蒙的影響也不可輕忽,由於環境賀爾蒙大部分以脂溶性居多,炸物零食攝取仍應儘量避免。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體重重者,有較高的比例導致骨齡超前及性早熟,建議父母應讓子女維持適度飲食規律運動並控制體重,以降低提早性發育的可能性。萬一孩童太早出現第二性徵,家長也應儘早帶至小兒內分泌科門診接受詳細評估及治療。

性早熟治療需針對個別情況處理,中樞型性早熟的孩童若未合併骨齡明顯超前,在對未來身高影響不大下,一般只需飲食運動控制,於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不須藥物治療;但若追蹤期間,骨齡出現比實際年紀進展還快,可在醫師建議下,考慮以每月皮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素作用劑進行治療。嚴格來說,此藥物功效只在於延緩骨齡進展,以爭取成長時間,想要有更高的成人身高,飲食運動控制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