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臺灣行動支付 爲什麼還不夠普及

一般來說,行動支付分爲NFC感應式和QR code掃描式兩種,可以透過電子票證卡片智慧型手機使用,主要是能夠省去準備現金零錢或是找零的麻煩,世界各國從金融業、科技業、到電商集團,都在積極推動行動支付。

打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爲減少接觸,臺灣的確有不少人開始刻意使用行動電子支付。根據金管會日前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5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與23家兼營電子支付機構,電子支付總使用者人數約829萬人,較前個月增加39萬人。可見疫情對電子支付的使用,有明顯助攻效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便利商店和超市賣場,還是有很多地方無法使用行動支付,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還是要找ATM提現金,出門也還是要帶錢包

效率差異 獨立型小店家難接受

臺灣的電子支付使用從早期的悠遊卡算起,已有18年的時間。想想從第一代iPhone於2007年初發表至今,也不過13年,照理來說,應該有機會讓電子支付的使用更加普及纔對。然而早年因銷售端POS設備及悠遊卡讀卡機成本較高,至少是上萬元起跳,爲了收錢就要自費投資這樣的設備,還不含日後交易手續費,小老闆們往往只有望之卻步。近年來該項設備成本已大幅下降,一臺平板配合專業軟體就能搞定,況且平均一支要價兩萬多臺幣的iPhone都能造成搶購,電子支付的運用成本相較之下低得多,可見硬體設備的建置花費應該不是影響其普及度的主因

事實上,小店老闆常需要身兼數職,包辦全部的銷售流程,尤其在尖峰時間,一筆幾十元的交易從報價到收錢、找錢,根本是心算反射動作,如果還要在POS機臺輸入金額,再等候卡片或App感應或掃描,有的甚至還要買方輸入密碼實在太浪費時間了,筆者近期就有多次在使用行動支付繳款時,遇手機收訊不佳或App系統異常狀況,讓銷售人員和後方排隊民衆等候多時,實在非常尷尬。若是使用現金,應該兩秒鐘就解決了。

手續費收多少才合理?

行動支付推不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手續費問題。對小型店家例如早餐店來說,銷售利潤本來就不多,2%的手續費相當於每賣出一份50 元的餐點,就要被抽1元的手續費,雖然看似不多,以小老闆的角度一塊錢卻都是血汗錢。依照行動支付的付款方式不同(綁定信用卡銀行帳戶、或行動支付帳戶的預先儲值),交易手續費大致介於1%~3%。歐美國家民衆早已習慣對服務的提供者付費,例如北美地區用餐後依慣例付給服務生10~20%的小費,因此即使金流交易手續費達到3%,也不會讓人覺得心痛

但在臺灣除中高檔餐廳外,一般小店是沒有收服務費的慣例,且金流手續費依規定又不能向買方額外收取,賣家若只是接收從買家戶頭即時轉帳的金額就要被剝層皮,想想似乎真有所不甘,因此才遲遲不願導入。倘若手續費能低至1%以下,甚至限時免收手續費,相信小賣家的使用意願會大大提升,但這又牽涉到行動支付業者以及信用卡髮卡單位願不願意暫時讓利的問題了。

目前臺灣電子支付業者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相互廝殺階段,誰能夠取得「關鍵多數」並在市場上取得全勝或獨佔的局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畢竟,誰都不可能在手機上把28種電子支付工具全裝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