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新經濟的平臺營運模式 不可小覷

抖音(Tiktok)、水管(YouTube)和臉書(Facebook)等媒體平臺,已經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pixabay

抖音(Tiktok)以短影片全球崛起,凸顯與其他平臺的差異,獲得廣泛青睞。但有人發現抖音對小孩影響巨大,就好像被集體洗腦一樣,故有人戲稱「抖音一響,父母白養」。深究抖音會紅的一個原因是它內建很多套裝的配樂、背景、效果,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個影片,並上傳被觀賞,比水管(YouTube)快速多了。

抖音、水管和臉書(Facebook)等媒體平臺已經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平臺如何營運?商業模式是重大關鍵,也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知名的媒體平臺都是免費給人使用瀏覽的,以水管爲例,用戶觀看大多數的影片都不需要付費。而影片創作者製作拍攝影片上傳是有機會獲得收入的,因爲水管會根據每支影片的點閱和觀看狀況而分發給收入給創作者。水管既然不跟用戶收費,使用者免費,好像有白吃的午餐,爲什麼水管還能提供收入給創作者呢?靠得就是商家和企業付給水管的廣告。

的確,水管的創作者在網路上的作品能帶來可觀的收入,據悉2021年臺灣水管網紅收入排行榜前3名收入都超過新臺幣百萬元,因此媒體平臺上的網紅成爲了現今的熱門職業。平均來說,每個企業業主每支付100美元的廣告費用給水管,會有68美元提供給影片創作者。透過這種模式,水管等影音網站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用戶來觀看影片的同時,另方面也吸引許多企業來投放的廣告,平臺業也賺得盆豐鉢滿。

不過對使用者而言,他會觸及到什麼影片或貼文,背後是一門大學問。對於媒體平臺,他們的演算法應該是以公司的最大利益爲考量。一般演算法,要爲每一位消費者量身訂做「最合適」的內容。

由於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演算法會分析網上使用者的點擊數據,推估使用者的偏好。所以當你使用某媒體平臺一段時間後,你一定會發現,當你看了某類的媒體內容,之後類似的內容會經常出現,點擊某項廣告,類似的廣告也一再出現。例如有天你看了一些美食的節目,之後美食的節目就經常來誘導你觀賞;點擊了房地產廣告,從此房地產訊息經常如影隨形的出現。

更進一步,平臺的演算法也會蒐集使用者其他資訊進行分析,一方面讓消費者喜歡社羣媒體平臺給他(她)推播的媒體內容,誘導增加使用的頻率,提高黏着度。另方面,推播的廣告也能投其所好,打動消費者的心,這樣廣告才能獲得好的績效。

對於社羣經營者而言,他們會分析平臺的演算法如何幫自己的產品推播。他們可以透過實驗和數據比對分析平臺演算法的機制,歸納出演算法和觸及率的連動關係。譬如,平臺都希望創作者能夠「定期定時」更新內容,而「日更」就是針對演算法機制衍生的戰術,有人堅持每日更新,讓他們成功創造臺灣最短時間內突破百萬訂閱的成就,這就是配合演算法進行攻略的優勢。

平臺業者也曾透露爲了服務及商譽,一定要在商業和社交用途上取得平衡,避免成爲一個廣告平臺。也不要被業者利用,演算法機制就要經常更改。另外,平臺有時調整演算法也未必是純粹的自利行爲,有時可能只是爲了解決一些問題,但演算法稍微改變就可能成爲用戶和創作者的「災情」,帶來不少衝擊,甚至產生法律訴訟,這可能連平臺本身也始料未及。

未來媒體平臺到底該如何經營?如何取得收益或分配廣告收益?青菜蘿蔔各取其好。臉書、水管、抖音已經有固定模式,另外強調隱私權和加密能力,或爲得到特別服務,發展繳費的會員制社羣,也不在話下。有人也提出以去中心化(decentralize)的方式經營社羣,減低經營者和用戶的摩擦。或是結合用戶可以在社羣上進行股權投資給心儀的內容或品牌,這也可能是一個發展的方向。這都代表着平臺及社羣經營者的型態可以非常多元,可以不同形式提供用戶不同的體驗及服務。多元競爭就是欣欣向榮,經濟發展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