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產學合作的挑戰與可行的發展模式

智財權的問題是產學合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企業希望保護並獨享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而學校及法人智庫則擔負推動產業技術提升及擴散的使命,因此,建立適當的智慧財產權分配及保護機制,確保既有誘因又具公益性的合作,成爲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課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產學合作在推動臺灣產業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儘管已有多樣合作機制,我們仍然面臨着未能完全迎合產業需求和挑戰的問題。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落差、時效性和長期研究的爭議,智財權保護和技術擴散的問題,以及創業與募資所需的整合服務平臺,都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理論與實用易有落差、智財權分配時有爭議

在產學合作的實踐中,我們常見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落差。理論研究雖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框架,但在實際應用上可能遭遇各種不同的挑戰與瓶頸。同時,時效性與長期研究也是一大挑戰。產學合作通常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合作,但許多企業更注重即時效果。因此,需要找到平衡點,既滿足企業的即時需求,又保持長期的深度合作,實現雙贏。

智財權的問題也是產學合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在合作過程中,雙方涉及知識產權的分配和技術擴散的爭議。企業希望保護並獨享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而學校及法人智庫則擔負推動產業技術提升及擴散的使命。因此,建立適當的智慧財產權分配及保護機制,確保既有誘因又具公益性的合作,成爲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課題。

提供一個有效開放式的創業與募資整合平臺變得至關重要,它不僅是最後一哩路,更是企業實現創新和永續發展的橋樑。創業是產學合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對初創企業而言,這是實現創新理念和技術突破的關鍵時刻。要實現這些夢想,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多元的資源整合。跨領域的資源整合意味着整合來自不同產業、學術領域和專業領域的知識和資源,形成一個豐富而多元的合作生態系統。

■產學應互補,共建開放整合平臺

一般而言,學者雖在專業領域內具備豐富知識,卻因缺乏企業實際運營經驗及真實第一手資料而難以深刻洞悉問題本質,進而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相對地,企業雖然擁有龐大資訊庫,卻經常面臨研發能量和技術不足的困境,難以精準找出自身關鍵問題。因此,建立一個有效整合學術界和產業界菁英的開放式解決方案服務平臺成爲當務之急,創造緊密的產學合作環境,使學術界和企業能夠更協同合作,有效解決產業與學術的斷層問題。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成立,正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典範案例。其目標是迅速培育人工智慧技術人才,並打造成一個互補式和開放整合的平臺,促使學術界和產業緊密合作,實現人工智慧技術人才的集中培訓。這種開放的機制促進不同領域資源的整合,進一步深化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之間的緊密結合,爲臺灣的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模式值得借鏡

因此,我們應該借鏡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跨領域的產學合作,創建更多類似的解決方案服務平臺。這將有助於橋接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激勵更多產業創新,共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進步。這種深度整合將不僅加速科技發展,還將爲我們的未來帶來更多優質人才和前瞻性解決方案,爲臺灣產業升級和提升企業競爭力做出顯著貢獻。

臺灣企業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轉型的階段,涉及跨國經營、人才培訓以及產學合作等方面。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數位化、能源轉型、ESG與低碳管理、以及應對新地緣政治下的全球化佈局和公司治理等議題成爲焦點,直接影響着臺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永續經營。政府和產業領導者應思考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一個多元合作的生態系統,以全面滿足產業需求。同時,也應推動人才培訓和促進產學合作的深入發展。在這個新的局勢下,期待看到臺灣實現更全面、創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