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 美國若髮夾彎 小心臺灣被甩出去

學者指出,美中關係在改變,臺灣應小心擬定對美政策。圖爲布林肯(右)18日清晨抵達北京,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長楊濤(中)接機,美國駐中大使伯恩斯(左)也到場迎接。(摘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美中尋求關係改善,是否會以臺灣爲代價?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奕帆示警,臺灣確應注意美中關係在改變,整體方向也在變化,應小心擬定對美政策。

按往例,在布林肯返美后,美方很快會就布林肯此行與中方會談涉及臺灣部分,對我駐美代表處提出簡報。但美方是否如實告知,仍需多觀察與收集情資。過去,雷根在競選總統時,曾說過若當選總統,要與中華民國復交,但他上任後,簽署《八一七公報》;柯林頓總統1998年6月於上海,以口頭、在非正式方式表達「新三不」,亦即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獨、臺灣不應加入以國家名義加入的國際組織。

陳奕帆表示,美中此次是「爲溝通而溝通」,雙方仍高度缺乏互信,很難有簽署聯合公報的突破。

但陳奕帆強調,美國已釋出訊息,美方在兩岸間會保持中立,與政府「親美抗中」政策的立場不太相符,現在臺灣完全跟着美國政策走,屆時美國要是「髮夾彎」,以臺灣爲代價,我國就會直接被「甩出去」,政府應預防不要讓這情況發生。

政大外交系教授盧業中解釋,臺灣關心布林肯訪中結果,但不用過度緊張,除美中關係這幾年處於低潮,美國國會對布林肯訪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包括擔憂的聲浪。

盧業中說,卡特與中國建交時,美國國會並不瞭解事情全貌,現在情況有所不同,美國國會對布林肯訪中是「全面關注」,我國現在應不用擔心被美方「出賣」。

盧業中也提醒,布林肯在訪中前拋出管控分歧、恢復溝通管道、確保美國及盟友利益等目標,最重要的是美方希望和北京就能夠合作的議題展開商談。

盧業中指出,這顯示美中之間開始進行和緩的交流,臺灣必須保持關切。但是政府似乎對對話感到興趣缺缺,甚至認爲海峽論壇是中共統戰工具,代表政府對美對中政策不一致,若美國希望臺灣恢復兩岸溝通,政府又該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