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爲何成了"弱勢羣體"?

翟永冠

從2003年研究生擴招開始,10年間全國的研究生招生規模翻了一番。與之相對應的,是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至2011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連續三年低於本科生,研究生儼然成了人才市場上的“弱勢羣體”。

相比於本科生,研究生學的東西更多,社會經歷更廣。即使已經算不上“天之驕子”,也還是國家培養十幾年的棟樑之才,何以竟然就業情況如斯,甚至發生了一個碩士生畢業後因爲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回家種地父親爲此氣絕服毒悲劇

不可否認,大規模的研究生擴招,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大學研究生的學術水平,也造成了學歷的“通貨膨脹”。有的導師帶數十名乃至三十名學生,怎麼能夠認真教學?本來一個人教育資源現在要兩個人甚至三個人分享,教育質量又該如何保證?

同時,寬鬆的校園環境管理體制也造成一些研究生沒有認真學習、努力科研,而是抓緊時間玩樂,“宅”文化盛行。曾經有人驚呼,實驗室自習室看不到人影,日租房網吧前排起長龍,研究生已經變成了“菸酒”生!

本來應該成爲社會中流砥柱的人才,卻找不到發揮聰明才智的地方寒窗苦讀數十載,畢業工作無處尋,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負擔,應該引起人們的共同關注。

從任何一個角度講,擁有高學歷的研究生都不應該成爲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羣體”。目前我國受過正規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不是過剩了,而是還遠遠不足。解決研究生目前的就業不足,要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首先,高校的研究生擴招應該及時收緊。像從前那種設一個專業就要盲目建立相應的碩士點博士點的做法應該得到制止,研究生鬆散的教學和管理也應該適時調整

同時,及時引導研究生就業觀念的改變。擁有較高學歷的研究生的職業定位普遍比較高,這就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在找工作時難以做到從實際出發,錯失就業的最佳時機。應該引導研究生們形成“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鼓勵研究生畢業後發揮自身特長,走自主創業道路政府可以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當然,對研究生就業的關注並不是鼓勵對其實行“嬌縱”式的就業保護政策,但針對研究生就業的一些非良性趨勢,的確有必要實施一定的引導。我們希望,經過十幾年教育的高學歷高素質研究生,確實能夠在社會發展發揮作用,人盡其才的就業通道能夠保持暢通。(作者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