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口腔「具核梭桿菌」 和大腸癌有關

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包括大腸有關。(示意圖/Pixabay)

衆所皆知,口腔衛生不佳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牙齦疾病。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的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有關。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一書提到,這些口腔細菌散佈於牙齒、牙齦、舌頭喉嚨。在牙齒表面黏着性菌斑生物膜上有許多的細菌。此外,在牙周小袋深處也可聚集菌斑和殘渣,上面也有大量的細菌,其中具核梭桿菌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以下爲重點書摘:

好的細菌對身體有益,譬如有些可分解養份方便人體吸收,有些則協助製造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協助體內荷爾蒙的平衡。

帕金森氏症病人常常在其口腔和腸道出現不足量的普氏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爲什麼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中的多巴胺量不足之因。相反地,口腔內也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導致牙齦病變的具核梭桿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齦紫質單孢菌、導致蛀牙變種鏈球菌、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等。

2011年分別有三組有科學家同時研究「大腸直腸癌」和「遠離癌症之正常大腸組織」。比較這兩組樣本的腸道菌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樣本有一個共同處,那就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桿菌基因。

2014年有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竟然是「穴居在」大腸細胞中。也就是說這些細菌住在大腸癌中,不過是在癌細胞的外面。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可找到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且令人驚訝的是腫瘤發生肝轉移時,這種細菌也跟着出現在轉移的癌症組織中。

研究人員發現,原發的大腸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癌相隔兩年,但是出現在肝臟癌組織的細菌是原先就感染在大腸癌上面的,並不是後來才感染得到的。換句話說,如果原先的大腸癌沒有感染這種細菌,那麼肝臟的轉移癌也不會有這種細菌。

研究人員認爲,這種細菌顯然是隨着大腸癌一起轉移到肝臟的。這是否表示,這種細菌是大腸癌的一部分?爲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這個感染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癌接種到老鼠身上,讓這個癌組織長大後,再切一小塊移植到另外一隻老鼠身上。如此重複四次,到了第四隻老鼠身上後,還是可以從這個移植的大腸癌內發現這種細菌。這細菌和癌細胞可是黏得緊啊!

更有趣的是,當科學家用殺菌劑甲硝唑(metronidazole)」治療移植的老鼠後,具核梭桿菌被殺死了,腫瘤的生長也跟着減緩了。相反地,用紅黴素當作對照組(紅黴素無法殺死具核梭桿菌),則可以發現,腫瘤的生長不受影響。顯然具核梭桿菌可提供某種大腸癌需要的東西。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具核梭桿菌的確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者簡介/曾嶔元醫師,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梅爾研究所(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畢業。現任元鼎診所院長。(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