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在殺人!光頭主裁場上暴怒,巨星連連後退,壓根不敢出聲

“過去人們總以爲足球場上最孤獨的人,是門將。很顯然,他們錯了。球場上真正的孤獨者,穿黑衣服。”

這是導演湯姆-瓦特在《裁判員的一天》系列紀錄片中的一段文案。

該怎麼理解裁判纔是足球場上真正的孤獨者?道理不難解釋:一名裁判,尤其是頂級裁判,需要在長時間忍耐和管理球員自負(無論球員水平高低,自負是共同點)、脾氣和挫敗感的情況下,長時間保持客觀和冷靜,並作出許多機器都很難界定的精準判罰。

“這份工作的難度,絲毫不亞於一名外科手術主刀醫師。”瓦特如實說,“差別在於,醫生得到社會尊重、理解和認可,而一名裁判員無論他如何將工作做到完美(甚至尤其是完美時),總有人帶着無處藏匿的情緒責備他、辱罵他,甚至威脅他。”

而足球場上的其他參與者不同,裁判幾乎沒有任何發聲通道。這意味着,所有的責備、辱罵和威脅最終只能由他自我消化——儘管人們總覺得他們有話要說,並期待他們說些什麼。

這份壓抑的情緒,像極了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筆下那副經典畫作《吶喊》所傳達的思想。

巧合的是,我們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在外形上與《吶喊》畫中的主人公有幾分相似:光禿的腦袋,銅鈴般驚恐的眼睛。他是世界史上最著名的足球裁判,1995至2005年這十年間,他就是足球場上審判者一般的存在。他的名字叫做皮埃路易吉-科里納。

科里納執法生涯集錦(來源:本站體育

1.

科里納是如何走上裁判道路的?瞭解一個人取得的成就,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追溯他的過去。

1960年2月13日,科里納出生在一個博洛尼亞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則在意大利國防部工作,從小他就讀於教會學校。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在科里納的自傳中,“規則”二字始終貫穿於他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塑造的專制世界,其實就是他曾經就讀過的教會學校的投影。畢業後,他選擇去服兵役,這也在日後幫助他塑造了一種權威的姿態。

青年時代的科里納,與大多數與他同齡的男孩相似,懷揣着一份成爲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夢想。他身材高挑,是朋友和隊友眼中理想的中後衛人選。同樣和大多數男孩一樣,他也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在足球場上有限的天賦,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17歲的科里納報考了裁判員課程。

他當時也沒想到,這次無意之舉,竟成了影響自己人生走向的重大決定。科里納很快展露出了當裁判員的天賦。服兵役期間,他就會抽空吹罰草根比賽。很快,他出衆的能力,引起了大區足協的注意。

28歲那年,從軍隊退伍的科里納已經是所在大區最優秀的裁判員,並很快開始向水平更高的職業聯賽邁進。第一站,意大利第3級別聯賽。

3個賽季的積累和沉澱後,使得他具備了在第2級別以及頂級聯賽執法比賽的水準。而就在他足球事業高歌猛進之時,他的身體出現了狀況:急性斑禿(前NBA球員維拉紐瓦同樣患有此症),這意味着他身體毛髮將大量脫落。

在很多情況下,急性斑禿很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信心,畢竟外形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但對於科里納來說,這是柄“雙刃劍”:因爲脫髮反而促使他擁有了一個醒目且獨特的形象。

2.

“我是一名恪守規則之人。”這是科里納的口頭禪。

一旦規則被打破了,他就會立即採取行動。如果有一名球員試圖挑戰自己的權威,那麼科里納要做的,就是始終堅持規則,並用具有震懾力的肢體語言,讓球員接受這個事實並識相離開。與球員交談時,科里納會用那雙銅鈴般的大眼睛一直死盯對方,讓球員無處辯解,以此來結束“無謂的爭論”。

“你必須在賽場上樹立權威,這不僅因爲你是裁判,而是因爲人們信任你。”科里納的這番話言簡意賅:做一名好裁判前,你首先要做一個好人。

1995年,僅僅執裁43場意甲比賽的科里納,被國際足聯列入國際級裁判名單。等待科里納的第一屆大賽,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那屆奧運會中,他總共執法了5場比賽,其中就包括尼日利亞對陣阿根廷,那場堪稱史詩級的決賽

尼日利亞黃金一代最終以3-2的比分擊敗了強大的潘帕斯雄鷹。比賽第89分鐘,阿根廷球員在防守一次事關重要的任意球時,集體造越位失誤,成就了非洲人的經典絕殺。

那場比賽中的許多球員,日後都成長爲世界級球星,其中不少人在日後與科里納仍有交集——尤其是阿根廷球員。因爲02年韓日世界盃焦點戰:阿根廷對陣英格蘭,當值主裁不是他人,正是科里納。

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科里納緊接着完成了自己的世界盃首秀——1998年法國世界盃。他執法了開幕戰,按照以往裁判界的慣例:這表示組織已經認可了科里納的能力,並認爲他此時已經具備了執法世界盃決賽的能力。但那只是意大利人的第一屆世界盃,因此執法2場小組賽的工作量合情合理。除了東道主的開幕戰外,他還執法了比利時0-0逼平荷蘭的比賽,其中荷蘭前鋒克魯伊維特還因肘擊對手而被紅牌驅逐。

初臨大賽的科里納,還在這屆大賽上見證了一個對自己日後影響深遠的時刻——貝克漢姆因報復迭戈-西蒙尼,被丹麥主裁判尼爾森紅牌罰下。

世界盃結束後,歐足聯迅速提拔科里納,並將1999年的歐冠決賽交付他手上。也就是在那場曼聯對陣拜仁的經典決賽裡,意大利人達到了自己俱樂部執法的巔峰。彼時的曼聯正在衝擊英格蘭球隊前所未有的三冠王——就差分量最重的一座歐冠獎盃

隨着比賽臨近結束,曼聯仍然一球落後。拜仁已經一隻手摸到了大耳朵獎盃,就連時任歐足聯主席約翰松也準備走下主席臺,給拜仁頒獎。但神奇的兩幕出現了,貝克漢姆兩記角球,替補出場的謝林漢姆和索爾斯克亞在三分鐘內各入一球,曼聯神奇逆轉!

日後回顧自己的裁判生涯,科里納反覆提到這場比賽:“曼聯奪冠之時,球場內發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喧囂聲,如同獅吼。”

而那一刻,也讓科里納印象深刻。此時,拜仁所有球員癱倒在地、掩面而泣,脆弱且無助。此情此景,科里納這名“局外人”毅然選擇置身其中——

他向那些癱坐在地上的拜仁球員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時,他就像是一名出現在硝煙戰場的軍醫,而非一名試圖完結比賽的法官。

3.

99年歐冠決賽後,科里納正式登頂裁判塔尖,成爲了萬衆矚目的“世界最佳”。2000年歐洲盃荷蘭與捷克的比賽中,荷蘭中場戴維斯被捷克後衛雷普卡犯規,科里納向雷普卡出示黃牌。可兩人仍喋喋不休,雷普卡甚至主動上前挑釁。科里納見狀,立即大聲怒斥雷普卡,並用拳頭連續兩次推開此時已喪失理智的捷克硬漢。

這一幕,也成了足球史上永恆的經典

史上最牛光頭主裁!眼神殺人(來源:本站體育)

02年世界盃,是他從“優秀跨向大師”的轉型之作。還記得之前提到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決賽嗎?那些與他當時就認識的阿根廷,再度迎來了英格蘭。這是一場無論從政治,還是足球都爭議不斷的宿敵之戰:1986年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1998年貝克漢姆的紅牌,都發生在兩隊交鋒過程中。

那場比賽中,貝克漢姆與西蒙尼再度狹路相逢。誰會是最適合的主裁人選?答案只有一個:爲了避免尼爾森式的問題重演(說明尼爾森沒有控制住比賽情緒),這個人必須是科里納。

那屆大賽,科里納總只執裁了3場比賽,其中第3場就是世界盃決賽——這是對一名裁判員最高的認可。德國對陣巴西,世界上最好的裁判執法世界上最好的兩支球隊,實至名歸。

比賽前9分鐘,科里納便已經向兩隊各發一張黃牌,他藉此很快確立了自己的話語權——在專業裁判眼中,比賽前15分鐘會奠定整場比賽基調。同理,比賽失控往往是裁判員沒能掌控好比賽前15分鐘。

當然,科里納職業生涯也有遺憾,那就是他作爲世界最佳,竟從未執法過歐洲盃決賽,這其中當然不乏歐足聯派系之爭,當然那是後話了。

4.

時間來到2004年,此時44歲的科里納已經連續6年當選世界最佳裁判。在這樣閃耀的榮譽面前,連續6年的意甲年度最佳裁判都顯得黯然失色。

眼看科里納即將年滿45週歲(歐足聯大多數國家的國際級裁判最高年齡爲45歲),爲了幫助他實現執法2006年世界盃決賽的願望,意大利足協史無前例地將意甲聯賽頂級裁判年齡上限從45週歲改到了46週歲。這次改動在意料之中,卻在情理之外:畢竟科里納,這個一生都信奉規則的人,最終以個人意志戰勝了規則。

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想象中那般順利推進。2005年8月,也就是離06年世界盃開幕前近一年,科里納與汽車品牌歐寶Opel簽署了一份個人贊助協議。問題就出在這份贊助,由於此時歐寶還是AC米蘭的贊助商,因此國際足聯以利益衝突爲由禁止科里納擔任意甲裁判。一生正直如科里納,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罰單,於是他立即遞交辭呈,結束了自己28年的傳奇裁判生涯。

這也讓他成功避開了一年後爆發的意大利足壇“電話門醜聞”。2004-2005賽季,很多意甲裁判深陷其中,唯有科里納與羅塞蒂潔身自好。談起公關科里納的過程,尤文時任總經理,也是“電話門”醜聞的主導者莫吉坦言:科里納太過客觀和倔強,自己無法接受。

退役後的科里納,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投資顧問。但他始終心繫足球,剛退役那會兒,他兼任着意大利裁判委員會的技術顧問(榮譽職位)。不久後,他收到了來自烏克蘭足協的邀約,啓程前往東歐管理和培養該國裁判。如今,他是歐足聯裁判委員會的主席,負責挑選、管理和培養全歐洲的優秀後輩。

無論身處各方,科里納都能贏得每一名足球工作者的尊重和認可。他是世界足壇唯一一位被球員要求交換球衣的裁判,而與他交換球衣的,是貝克漢姆。同時,他還是史上唯一一名出現在《實況足球》遊戲中的裁判員。

2011年,科里納入選了意大利足球名人堂。他的入選時間,比米蘭傳奇後衛保羅-馬爾蒂尼和1982年世界盃冠軍隊長迪諾-佐夫還要早一年。

文章到此,你可能會問:爲什麼科里納如此出色?借用與他共事過的前英超裁判格雷厄姆-波爾的話,你或許能窺見一二——

“他(科里納)會在黑板上畫出雙方的陣容,告訴我們,球員們會如何比賽。誰脾氣火爆,什麼事情會點燃他的情緒。每名助理裁判的工作都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掌控一切,也完成了所有工作。這簡直難以置信!最關鍵的是,他預計的所有東西,都完全正確。”

第二個問題來了:爲什麼他如此出色,始終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執法2002年世界盃前,有記者曾經問他:“你對本屆世界盃的期望是什麼?”科里納的回答是:“一個裁判員,不應該期望從比賽裡得到一些什麼東西,這是因爲,他所扮演的角色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期待。”

是的,一名偉大的裁判,不僅需要忘記自己,有時還需要不近人情、甚至固執得有些荒謬。在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上,他心甘情願地做一個不合時宜的局外人。

足球早就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而局外人,成了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