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理事憂「荷蘭病」是什麼?央行小編告訴你

▲有位理事指出當前新臺幣升值的情況與當年「荷蘭病」的背景有些相似。(圖/翻攝自央行臉書

記者陳心怡臺北報導

央行日前發佈去年第4季「央行理監事會議議事錄摘要」,有位理事指出,臺灣目前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導致新臺幣強勢升值,惟不利其他產業;當前新臺幣升值的情況與當年「荷蘭病」的背景有些相似。

央行指出,所謂「荷蘭病」,是指荷蘭於1960年代發現北海油田,1970~1980年代,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的貿易順差之賜,累積不少外匯,但也因荷蘭盾匯價大幅升值,致國內產業喪失競爭力,導致國內產業空洞化產品出口大幅下跌、失業率上升、政府社福財政負擔加重等問題

經濟學人》首於1977年,將荷蘭所面臨的問題,稱之爲「荷蘭病」。迄今,「荷蘭病」乙詞,除指一國因天然資源出口大幅増加,也泛指因大量資本流入,導致幣值急遽上升,並使得國內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

荷蘭政府因應「荷蘭病」,不得不祭出連番改革,包含抑制工資上漲及減少工時策略,以創造更多就業;縮減政府規模公務員薪資成本、進行政府財政重整,以及加入區域貨幣整合等方式,幫助荷蘭在21世紀前後創下連續近26年(103季)無景氣衰退紀錄,並博得「荷蘭奇蹟」(Dutch Miracle)美名。此一紀錄,直至2008年方因全球金融危機中斷

至於後來有個「袋鼠國家」一舉打破了「荷蘭奇蹟」,央行指出,澳洲去年第1季GDP季增率爲-0.3%,終結史上最長、近29年來未曾出現景氣衰退(recession)的輝煌紀錄,「澳洲袋鼠」成功摘下「荷蘭鬱金香」。

澳洲先前超越荷蘭,創下連續29年無衰退的新紀錄,主要或可歸因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對其天然資源的需求依然強勁,使之仍能持續成長,進而在2017年第1季時追平「荷蘭奇蹟」。

不過,在過度仰賴自然資源出口的情形下,澳洲同樣面臨「荷蘭病」的困擾─澳幣曾大幅升值威脅當地製造業出口競爭力,間接影響當地製造業發展,使澳洲製造業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澳洲政府爲緩解「荷蘭病」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近年來大力推動公共基礎建設計劃並扶植新創產業,期能帶動產業發展,突破成長陷入停滯的窘境。可惜的是,2019年以來受連月森林大火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雙重打擊,澳洲去年第1季GDP季增率即由正轉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