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針、一縷線 草原繡娘帶鄉親“繡”出花樣生活

資料圖:白晶瑩教授繡娘蒙古族刺繡技藝科右中旗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興安盟3月4日電 題:一根針、一縷線 草原繡娘帶鄉親“繡”出花樣生活

中新網記者 張瑋

“一根絲線,一頭牽着萬千百姓致富生計,一頭連着千百年文化傳承。”3月4日,白晶瑩像往常一樣出現在刺繡車間,忙碌着一批批蒙古族刺繡訂單

日前,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下稱科右中旗)人大常委會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專項推進組長白晶瑩獲評“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過去的4年裡,白晶瑩帶動2.6萬名婦女參與蒙古族刺繡產業,帶領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人民幣,下同)……她用針尖刺破貧困,帶領草原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幸福生活。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興安盟,曾是內蒙古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

如何摘掉“窮帽子”實現逆襲?“國貧旗”--科右中旗作爲中國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聚居旗,將蒙古族刺繡發展成當地特色產業扶貧的重頭戲

蒙古族刺繡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繡可謂“始於宮廷王府、興於百姓民間、隱於市井村落”,是當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寶

蒙古族刺繡是白晶瑩從小練就的“童子功”,她說:“歷經千年風雨,蒙古族刺繡在當地具有濃厚的羣衆基礎。”

2016年,白晶瑩主動挑擔,成爲“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扶貧計劃”的推動者。沒有經費買圖樣,她用白紙自己設計繪製蒙繡圖案,現有的1072種刺繡產品和7000餘張刺繡圖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

農忙時節,農牧民沒辦法集中學習,她便利用所有休息時間和假期下鄉入戶培訓,並通過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材料發放、統一成品回收、統一收入結算的方式,讓貧困婦女在家門口掌握致富技能

年過半百的白晶瑩笑稱,現在自己已經修煉成了“菩薩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驢腿”。

“這個小片服飾花紋,繡3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下來賺2000元沒問題。”代欽塔拉蘇木(鄉)道蘭毛都嘎查(村)60歲的一級繡娘王秀蓮說,以前,她只能靠低保補助維持生計,如今,刺繡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截止到目前,白晶瑩的足跡遍佈科右中旗的12個蘇木鎮、173個嘎查,並設立了51個產業村,舉辦了130餘期蒙古族刺繡培訓班,培訓繡工16000人次

2019年8月,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命名科右中旗爲“中國手工刺繡創新創業示範基地”“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之鄉”。

截至2019年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產值達到2000萬元。同年,該旗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

“作爲非遺,蒙古族刺繡要想走出深閨,打開國內外市場,還需不斷提升它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白晶瑩探索出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蒙古族刺繡產業市場運營機制。

現在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基地裡,縫紉車間、刺繡車間、成品室、研發室、展覽室一應俱全;設計開發的包、桌旗、蒙古袍等系列主題產品也亮相法國國際訂貨會米蘭時裝週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文化博物館中,1072種刺繡產品分爲7大系列向國內外遊客展示,使蒙古族刺繡成爲當地文化旅遊的一張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