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金融總量穩定增長 外匯市場運行展現出較強韌性

國際在線消息:4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朱鶴新,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2024年一季度金融運行和外匯收支情況。

朱鶴新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外匯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兩會部署,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支持經濟回升向好。

一是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中長期流動性超過1萬億元,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適時降息,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引導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降低0.25個百分點,降幅超出市場預期。三是5000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額度發放完畢,支持"三大工程"——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四是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全力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五是促進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綜合施策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加強跨境貿易投資外匯便利化政策供給,穩步推進外匯領域高水平開放,有序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

截至目前,政策實施已取得較好成效。主要體現在:

一是金融總量穩定增長。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爲8.7%,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2.9萬億元;M2增速爲8.3%,一季度新增12.5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速爲9.6%,一季度新增9.5萬億元。這些數據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穩固。

二是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一季度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爲3.75%,同比降0.22個百分點;特別是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3.71%,同比降0.46個百分點。

三是信貸結構持續優化。3月末,金融機構高技術製造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涉農貸款和民營經濟貸款同比增速分別爲27.3%、20.3%、13.5%和10.7%,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四是信貸節奏平穩。2023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放較快,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在這個方面做了努力,加強引導信貸均衡投放,緩解金融機構"衝時點"現象。今年一季度貸款投放比例向歷史平均水平迴歸,爲未來三個季度的信貸增長留足空間。

五是外匯市場展現出較強韌性。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穩中有升,在全球貨幣中表現穩健。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外匯儲備總體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今年以來,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外匯市場運行展現出較強韌性,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市場預期和交易保持理性有序。

從具體數據看,今年一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6586億美元,對外付款16555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31億美元;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銀行結匯5422億美元,售匯5670億美元,結售匯逆差248億美元。具體表現出五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跨境資金小幅淨流入。一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支總體呈現順差,其中,1-2月跨境資金表現爲淨流入;3月轉爲淨流出,存在季節性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春節後外貿企業開工生產、集中採購原材料,進口支付需求上升帶動跨境支出增多,待產品出口銷售後,未來相關跨境收入將會增加。

第二,銀行結售匯小幅逆差。一季度,銀行結售匯月均逆差83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同比下降3%,售匯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當前,企業獲取人民幣資金的便利度提升、方式更加多元。比如,通過"近結遠購"掉期工具,當期將部分外匯資金轉換成人民幣來使用,並約定未來再轉換回來,替代減少了部分當期結匯。

第三,結匯率和售匯率均表現爲穩中有降,企業結售匯意願保持理性。一季度,衡量結匯意願的外匯收入結匯率爲62.2%,較2023年同期小幅下降1.6個百分點,結匯需求略有減弱;衡量購匯意願的外匯支出售匯率爲66.5%,下降1.8個百分點,購匯意願並未持續上升。近年來,境內主體逐步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匯率預期更加平穩,主要根據實際需求開展結售匯,外匯交易的理性程度明顯提升。

第四,外匯衍生品交易規模繼續增長,市場經營主體匯率風險中性意識持續增強。一季度,企業利用遠期、掉期、期權等外匯衍生產品管理匯率風險的規模合計3958億美元,同比增長23%;企業套保比率爲28.1%,較2023年同期上升3.2個百分點。前兩個月匯率避險"首辦戶"企業超過5000家。

第五,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基本穩定。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爲32457億美元,較2023年末增加77億美元,餘額變化主要受匯率折算、資產價格變動等估值因素影響。

朱鶴新表示,總的來看,前期出臺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正在逐步發揮作用,國民經濟持續回升、開局良好。未來貨幣政策還有空間,將密切觀察政策效果及經濟恢復、目標實現情況,擇機用好儲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