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育人才 以創新築未來――從“科教更加進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 題:以科教育人才 以創新築未來――從“科教更加進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華社記者 張泉、餘俊傑

這是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

從“一窮二白”到成爲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從文盲率80%到教育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科教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新起點上,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國科教事業將繼續砥礪前行,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的創新力量

國之重託 爲科技突破標定方向

2021年6月17日,巨焰騰起,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華民族的飛天征程,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經過近30年獨立自主發展和接續奮鬥,中國已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務,正向着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進發。

這是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成就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時,科技基礎近乎爲零,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隨着新中國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我國攻克一個又一個科技難關,成爲復興之路上的重要支撐。

從“兩彈一星”到核潛艇,從青蒿素到雜交水稻,我國科技創新始終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築起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的堅實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嫦娥”奔月、“天問”探火,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我國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從“科學的春天”到“創新的春天”,從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自主創新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中央牢牢把握着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位居世界第二,超過歐盟最發達的15國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221.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8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科技創新成果的加速應用爲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出全新引擎,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5G規模化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等加快應用,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萬家……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生態改善、國家安全保障等對科技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而迫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新徵程上,我們將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撐引領能力。

民之所盼 讓教育強國穩步推進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我們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我們用了十幾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衆化的跨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

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水平低,人口文化素質差,小學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爲20%和3%,高校在校生僅有11.7萬人,全國80%的人口是文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攻堅克難,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53.71萬所,比1949年增加18.5萬所;在校生2.89億人,是1949年的7.3倍。

2012年至2020年,我國教育經費從28655億元增至53014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從23148億元增至42891億元。

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保障了億萬人民羣衆受教育的權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須築牢公平之基。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哈卜嗎村小學,多年前,教室用木樁做牆、糊上泥巴擋風。如今,教室寬敞明亮,上課用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設備,圖書室有3500冊各類圖書。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農村傾斜、向困難羣體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

“十三五”期間,全國23個省份、95.3%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7739億元。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

從“兩彈一星”到同步輻射加速器,從鐵基超導的世界級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條千公里級量子通信幹線,從“墨子號”衛星到光量子計算機……這一系列世界領先的原創科技成果都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着密切關係。

這所由新中國一手打造的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起爲國立學,爲國家“強起來”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數十年來爲國家輸送了大批棟樑之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建設發展是新中國加強高等教育提升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600餘人。如今,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增長到509萬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要注重營造和培育先進的學術與創新文化,要從孩子們抓起,培養誠信、求真、創新的文化。科研人員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形成科技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說。

創新爲要 保全面小康“有裡有面”

在衆多科普展覽現場,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變遷:20世紀50至70年代,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已經稱得上“四大件”;如今,高清電視、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等成了家居用品的主角。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讓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在提高生活水平、守護人民健康、改善生態環境、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特高壓輸電技術將我國西部、北部的清潔能源輸送到全國;地質災害信息平臺實現災害精準化監測預警,爲生命安全提供科技守護;太陽能警示燈等科技設備護航車輛安全通行……科技創新滲透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人民羣衆生活品質和便利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國成體系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7天內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開發一批臨牀救治藥物,研發應用多款疫苗,在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新藥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在癌症、白血病、耐藥菌防治等領域逐步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多項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化,爲全方位守護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們辦了專家技術扶貧班,把課堂放在田間地頭,學完的學員回去全都脫貧。”“看到科研成果惠及千萬戶農民,比拿多高的獎金、發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

長期駐村扶貧的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院士,是率先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村民小組的科技特派員,他和團隊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貧困羣衆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戰中,幾十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成爲支撐全面脫貧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計120餘人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0餘個市(縣)開展扶貧實踐,取得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效。

京津冀等區域霧霾天數顯著減少,北京PM2.5濃度持續下降……近年來,我們的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這背後有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的努力和堅守。他留美學成後毅然放棄國外工作機會回國任教,深耕大氣污染防治40年,爲祖國培養了一批“藍天守護者”。

“儘管已經70多歲,但我還是要爲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責任。”郝吉明說,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有家國情懷,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爲改善人民生活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