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特殊用布,讓傳統紡織廠「八貫」成功轉骨 打入醫療航太事業

一塊特殊用布,讓傳統紡織廠「八貫」成功轉骨 打入醫療航太事業(圖/財訊提供)

一家市值不到50億元的臺灣特殊布公司,卻是佔美國7成以上加護病房病牀的醫療供應商,八貫靠着研發精神做出差異化,完成老牌紡織廠的轉型

「八貫,看名字日本料理店?」、「又是一家賣壽司要申請上市?」PTT股市留言板上,對於八貫這一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一頭霧水。

正因爲如此,當記者纔剛到宜蘭龍德工業區時,八貫企業董事長劉宗熹就引着大夥展示廳說明。他說到,舉凡醫療、航太及登山露營設備,只要是和「氣體、環保相關的TPU(熱塑性彈性體)特殊布」就是八貫的生意。

身爲輔導券商富邦承銷人員也指出,雖然八貫的名氣不大,但其實在醫療等級的特殊布用途上,可說是赫赫有名。像是,佔美國7成以上ICU(加護病房)病牀的醫療供應商Hillrom,最重要的代工夥伴就是八貫,ICU病牀的抗菌效果牀墊硬度安全係數考量都來自於八貫的巧思

定位明確 做出產品區隔

「萬一,臨時ICU病牀需要1萬張,可以立刻生產出來嗎?」劉宗熹說,年初疫情緊張時,美國醫療供應商大廠跑來問八貫可否支援。「沒問題!」從這一句迴應,就可以看出八貫在產業中扮演的關鍵地位

雖然說,現在的八貫從事的是TPU特殊布的生產,但當初只是一家紡織貿易廠。劉宗熹回憶起公司轉型的過程說,「30年前,在我父親劉清繁經營的時候,八貫是做貿易商。八貫,四通八達的意思。」

他笑稱,那個年代實在太好賺錢了,還在讀書的他,幫忙家裡做生意,當起業務帶着客戶臺北林森北路條通喝酒,生意就談成了。

但後來,整個紡織業競爭太激烈,生意也開始愈來愈難做了。尋求轉型的八貫,面對每一個環節都是全新的接觸,某一天,劉清繁一通越洋電話的指令下,還在美國電信貝爾工作的劉宗熹,就這樣開始接手家中的生意。

回臺之後,劉宗熹發現到八貫的客戶之一,是幫忙生產醫療氣墊牀代工廠商,由於產業類別屬性不同,沒有像紡織產業遇到可怕的殺價競爭。當下,劉宗熹便建議他父親,聚焦在醫療、航太有關的TPU,將是一條可以走下去的道路

他說,當時臺灣有在做TPU原料只有南亞厚生,但國際醫療級布材卻沒有給這兩家大廠認證,所以想要做出氣墊牀的布料,還要去國外備料,更別說轉型還要重新打入全球的醫療體系,這更是另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