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技術預防大腦退化? 專家實做4招養腦最有效

想常保大腦青春 經顱磁刺激、靜脈雷射...預防大腦退化真有效?

大腦退化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但健忘、反應遲鈍等症頭卻惱人。想常保大腦青春,究竟有哪些關鍵之道?市面上常聽到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與靜脈雷射(ILIB)等技術,是否真有保健效果?

大腦是精密而神奇的器官,在大腦半球裡有高達1,000億個腦細胞,裡頭包含100億個腦神經細胞以及900億個膠質細胞,後者又可概分爲星狀細胞、寡突細胞等。星狀細胞維持代謝恆定,寡突細胞則猶如絕緣體,可避免神經訊號流失,兩者共同輔助腦神經細胞網絡成功傳遞電生理訊號,讓人們的思考與行動成爲可能。

正因神經細胞藉由電流傳送訊號,因此科學家也嘗試利用電流來調整腦部生理功能,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其中一項醫療技術。

●rTMS經我國覈准的適應症 目前僅憂鬱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暨臺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主治醫師吳禹利在臨牀上經常應用這項技術。在診間,他會先爲患者戴上頭套,並且以筆在帽上標定需刺激腦部區域,再將電磁圈放在待刺激區域,以磁脈衝產生對應電場、引起腦細胞的電流傳遞,藉此調節特定腦區的功能。

美國學界90年代首先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療憂鬱症—刺激患者活性過低的左腦背外側額葉區域,使額葉連結的情緒中樞海馬迴被活化,因而有機會改善低迷情緒。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2008年覈准rTMS應用於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我國衛福部食藥署隨後於2018年覈准這項儀器與技術在臺灣上市,使用於「治療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患者」。

重鬱症,是目前國內唯一經政府覈准rTMS可應用的適應症,而市面上將rTMS應用在其他病症的情形,是臨牀醫師採取的「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簡要來說,仿單標示外使用指的是:雖然政府尚未覈准、產品標示也未載明可如何應用於其他特定疾病,但臨牀醫師認爲有必要,仍可處方患者這項治療。

「臺灣的食藥署在覈準新藥新療法方面,有時腳步比較慢。如果一項新藥新療法有充分文獻支持可用於其他適應症,甚至先進國家已覈准用於其他適應症,那麼臨牀醫師可能基於這些依據,將新的醫療技術應用在需要的病人身上,」吳禹利說。

●研究顯示應用有效的病症 醫師可能採「仿單外使用」

目前,在美國經覈准上市的rTMS產品可應用於重鬱症之外,還包括強迫症、煙癮戒除等。由臺灣臨牀TMS腦刺激學會醫師羣合著、2021年出版的《憂鬱是因爲你的大腦生病了》一書詳盡介紹rTMS的機制與應用,書中進一步列舉文獻支持可應用的疾病還包括焦慮症、認知功能障礙、疼痛、巴金森氏症、中風後復健等。

另外,陸續有研究顯示電流刺激可能有助阿茲海默症、甚至輕度認知障礙的症狀改善,《神經、神經外科及精神病學》期刊近年一篇納入27個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的統合分析進一步顯示,相較其他電流刺激術,高頻的rTMS對於這類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改善更有幫助,且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反應優於輕度認知障礙者。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技術並非萬靈丹,未必人人適用,且應用在不同疾病的文獻證據強度不一。一名北部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受訪表示,rTMS產生的磁場深度頂多1公分,因此僅能作用在大腦表面的皮質區域,即使是治療目前經覈准的適應症憂鬱症,要作用的目標區域距離大腦皮質約4~5公分;雖說人體的感覺與運動等複雜機制往往由許多腦區互相連結、刺激大腦皮質有可能活化深部腦區,但實際使用起來,未必每個患者都能產生良好的療效。

●靜脈雷射猶如血液日光浴 4種人不建議

談及保健抗老,市面上常聽聞的自費療法還有低能量靜脈雷射光療(ILIB)技術。

這種技術是利用波長632.8奈米的氦氖雷射光,用留置針引導注入靜脈、照射血液,猶如讓血液進行日光浴。吳禹利表示,雷射光照射後,紅血球會增加彈性與攜氧量、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還有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活化白血球及改善免疫力等效果,因而能改善血液性質、預防血栓、心肌梗塞及中風,同時促進大腦與全身器官維持活力。

在衛福部食藥署系統查詢氦氖雷射,可找到3款目前經覈准上市的儀器,最早在1999年經我國覈准可用於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如今臨牀上的應用更廣,除了中風及心臟病輔助治療,還包括自律神經失調、慢性失眠、頭痛耳鳴、過敏性鼻炎、慢性疲勞症候羣等。

不過,這樣的技術亦非人人適合,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國泰醫院前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及,對光過敏的人、凝血功能不佳的人、懷孕婦女與使用心臟節律器者均不建議嘗試。

此外,並非每間醫療院所均採用這項醫療技術,國泰醫院復健科就未使用。要促進大腦與全身器官維持活力,簡文仁更推崇日常生活就能落實的經濟做法,他身體力行,如今年過6旬依然日日晨起至虎山健行,隨後再到運動中心遊泳及水療,是活躍老化的絕佳代言人。

●保養大腦:運動、冥想、吃好、睡飽

要在日常生活中延緩大腦退化,吳禹利建議民衆培養4大好習慣:

1. 運動:運動時能引發相關神經區域的活性,因此規律運動有助這些區域的電訊號流暢傳遞且維持一定的靈敏度;運動還有助製造新的海馬迴細胞、增進記憶力,同時也能釋放改善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一舉數得。不便運動的年長者可常做「健腦體操」,大致是讓右手拍打或碰觸左邊肢體、左手拍打或碰觸右邊肢體,因爲右手的運動由左腦控制、左手的運動由右腦控制,因此交錯互動有助兩邊腦區同時活化。

2. 冥想:在背景波最低、干擾最少的時候思考,腦神經才能夠嘗試連結得更完整,因此專注有時能乍現靈光或帶來頓悟,建議經常冥想靜坐。

3. 吃好:均衡營養有助大腦常春,舉例來說,強調多蔬果、堅果、全穀類、適量魚肉、食用好油等地中海飲食,就被發現有助減少體內發炎、抗憂鬱症及阿茲海默症等。

4. 睡飽:在睡眠的動眼期階段,神經細胞間的間隙連接會微微開啓,裡頭的代謝廢物會流泄出,再由腦水衝淨;一個睡眠週期結束,下個睡眠週期再重複一次。因此睡得好的人,夜半可能如此「倒垃圾」兩三次,隔天神清氣爽,但睡不好的人隔天的專注或記憶力就大打折扣;一天睡不好無傷大雅,若長期睡眠不佳,「堆滿垃圾的房子就不能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