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紐約:從"恐慌"到"壓抑"

環球時報美國特派記者 楊俊】進入4月,美國的疫情就像火山噴發一樣發展着,感染人數增量以萬計,死亡人數則以千爲增量單位。作爲整個美國的疫情中心,紐約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佔全美的1/3左右。雖然普遍認爲紐約的疫情已經見頂,每日確診和死亡人數趨向減少,但目前變化不大,且仍有反彈風險。

昔日繁華的“世界之都”正經歷着只有科幻片中才出現過的景象:空蕩蕩的時報廣場,只有快遞員偶爾穿過;第五大道鱗次櫛比的奢侈品店,櫥窗和大門被厚厚的木板封死;中央車站金色大廳,在那裡喊一聲都能聽到迴音。在經歷了一個月的居家辦公生活後,紐約人的情緒已經從恐慌轉變爲壓抑。

3月疫情暴發之初,紐約民衆迅速陷入恐慌,這種情緒體現爲對手紙槍支、末日食品等莫名其妙的物品的執念和搶購。隨便進入紐約一家超市,你看到的都是空空貨架和人頭攢動的收款臺,即使商家不停地用大型剷車當着顧客的面對手紙和礦泉水進行補貨,依然擋不住人們瘋狂搶購。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爲一卷手紙大打出手的視頻層出不窮。

進入4月後,人們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模式和節奏,恐慌也逐漸被壓抑代替。隨着“社交距離”和戴口罩行政命令的實施,超市中不再有搶購手紙和礦泉水的“熱鬧”現象,取而代之的是繁忙卻安靜得出奇的景象:超市裡到處都是人,卻只聽到購物車輪子摩擦地面的“咔咔”聲和收銀臺二維碼的“嘀嘀”聲。

由於健身房全部關閉,熱愛運動的紐約人開始在路邊跑步。在媒體報道跑步時的急促呼吸更容易傳播新冠病毒後,戴口罩跑步的人出現了。跑步在此時不是生理需求,而是上升到了心理需求。每晚7時,紐約各醫院交接班時,醫院周圍的居民唱歌高喊的方式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同時藉此疏解內心的壓力。

“壓抑”的最突出表現是“家暴”事件驟增。“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家庭暴力如同一種伺機性感染,正在大流行造成的環境中迅速蔓延。”《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寫道。

在疫情非常嚴重的紐約長島納蘇郡警察局長賴德表示,儘管疫情期間犯罪率下降5%,但2020年的家暴案件截至目前已經累計2825起,比2019年同期增加10%。賴德說,“居家令”生效後,家庭紛爭和酒醉施暴案增多。紐約市政府多次向全體市民發送短信說:“我們知道家並不總是安全的,請訪問‘紐約市希望’網站……”“紐約市希望”是一家家庭暴力投訴網站。

也有溫馨的事情,那就是紐約州長科莫頒佈行政令,讓民衆能夠遠程登記結婚,而神職人員則可以通過視頻形式主持婚禮。這改變了自3月20日政府婚姻登記關門後,對紐約人“終身大事”的耽誤。

由於疫情嚴重,紐約州政府官員對於“復工”問題十分謹慎。州長科莫和總統特朗普每天通過各自的新聞發佈會隔空互懟,成爲“被居家”的紐約人最熱衷八卦之一。在科莫諷刺特朗普是“國王”之後,特朗普最終承認復工決定權歸屬各州州長。與特朗普5月1日前復工的建議不同,紐約州政府始終不願正面迴應復工時間。但科莫關於復工需要紐約及周邊各州共同採取行動的提議獲得普遍支持。

據《環球時報》記者連續觀察,位於紐約市內的公寓樓有很多亮燈率較之以前有所下降,這表明有部分居民可能已經離開他們在這裡的居所。這一方面是出於對短期內不大可能復工的判斷,另一方面是爲躲避壓抑的氛圍。作爲美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居家令”對大部分紐約人而言意味着被圈禁在非常狹小的公寓內,而在美國其他地區,至少有花園或者屋頂可以散心。此前,位於紐約州以北、作爲紐約人夏季避暑勝地羅得島州,就因擔心大批紐約人涌入帶來病毒蔓延,而出動國民警衛隊阻止紐約牌照車輛進入該州,併到海邊度假屋搜尋紐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