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搭錯車》:知道自己種下一株怎樣的花朵

▲《搭錯車》。(圖/相信音樂提供,以下皆同)

文/陳樂融

四天不在家,一條魚死了,圖書館預約書通知到了,網上買的書通知到全家了。朋友問我知道謝淑薇打敗世界第一嗎,我不知。恍然想起過去四天完全不知世事,以前隨時滑新聞的我,靜止在臺中歌劇院音樂劇《搭錯車》。

下臺中前就病了,一向感冒慢好的我,臺中三晚有兩晚到兩點才睡,眼睛一直有血絲,白天不停說話,根本不可能真的復原。把耳鼻喉科藥都吃了,把乃榮丁當柏森珠珠等人的愛心保健品慢慢消化,但兩場一演完,腎上腺素一減少,自知身體仍像破片需要修補。

接觸劇場二十多年,首次參與全製作,首次進館督軍作息。看到各部門衆人第一線的成果辛勞,看到更多漏洞與漏洞之成因,深深感謝與警惕。兩晚近身體會觀衆的悲喜共鳴,見證某些尷尬與誤差,也入戲,也齣戲。

出品經紀統籌謝佩伶總愛問:「老師你現在打幾分?」因爲知道我挑剔,但分數這件事不但主觀,也涉及不同層面的分數,就跟歌唱比賽評分表有細項,如李宗盛所說音樂劇這麼複雜的工種製作,哪裡是一個總分可以表達。

但兩場演完,心裡有數。很多東西能要求能改善,團隊會劍及履及調整,但有些涉及天時地利場館條件,則每場都要隨機應變,或者祈禱保佑。

很多事有SOP,但現場演出是活的,如生命彈性,有驚嚇與驚喜。某些演出,雖耳提面命許久,但仍要看演員的頓悟與堅信;沒有頓悟,那只是聽聽筆記依樣畫葫蘆;沒有堅信,會上場後繼續自行其是——不管出自意識潛意識——此時的你,就算是文本創造者品質監督者,也只能笑笑看待。

很多人說演出完有絲空虛。那不只是某些儀式有無完成的問題,而事關這個故事、這些主題,與一般大劇場的臺製音樂劇口味不同。面對兩小時四十分鐘這些議題情緒強度,是該覺得有些惘惘的。感謝很多前輩從業者大陸演出商與媒體團蒞臨臺中欣賞首演,也聽到不少反饋,但其實內心自有評量

知道自己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東西,知道大家成就了一個什麼可能,爲華語音樂劇界種下一株怎樣的花朵。願我們的初衷,繼續開往四方。

●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