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與母親/嬰兒心臟病5原因×3重點

文、圖/嬰兒母親先天、後天性心臟病的臨牀徵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吳佩圜醫師表示,嬰幼兒心臟病的原因,可分爲先天性以及後天性。

◎先天性心臟病1.心臟結構問題:先天性發育異常、先天性畸形最常見,其發生率約1%,其中部分目前已知基因染色體異常,多數爲原因不明。

臨牀表現有些疾病很早即有明顯症狀,也有些很晚纔出現,比較明顯的兩大症狀包括:

*發紺:因血液含氧量不足,嘴脣口腔黏膜手指很容易呈現紫色

*心臟衰竭:多數是因爲肺部過度充血,造成嬰兒呼吸急促,餵奶時間延長,奶量也會下降,長期下來寶寶體重成長遲滯,活力下降。

當然,很多先天性心臟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許多小嬰兒是因爲心雜音轉介到小兒心臟科醫師的門診,醫師會先透過聽診和身體檢查,判斷是否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再進行相關的儀器檢查,例如心臟超音波

2.心律不整:心臟傳導訊號異常造成,容易出現心跳過快或過慢、或是不規則,只有少數可確定是基因方面異常導致,大部分嬰兒心律不整原因不明。

臨牀表現出現時間可能早在胎兒時期,也可能很晚纔出現,主要症狀包括心臟衰竭,或是心臟輸出血液量降低,以致突然昏倒,甚至猝死。

◎後天性心臟病1.川崎氏症全身性血管發炎,原因不明。

臨牀症狀持續發燒超過5天,眼睛出現結膜炎,口腔黏膜和嘴脣變紅,出現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皮膚紅疹,手指、腳趾水腫脫皮比較嚴重的症狀主要和心臟有關,引起冠狀動脈發炎導致冠狀動脈瘤,這些血管瘤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或猝死。

2.心肌炎:發生在嬰幼兒主要和感染有關,以病毒感染居多,少數是因爲代謝性問題造成。

臨牀症狀心肌炎可能影響心臟功能,也可能伴隨心律不整。川崎氏症和心肌炎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當中最常見的。

3.心肌病變:部分原因是心肌炎急性期過後留下的心肌損傷,其他少數是已知先天性基因異常,多數原因不明。

臨牀症狀多以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爲主要表現。

嬰兒心臟病的治療時機及治療方式吳佩圜醫師表示,不是所有的新生兒心臟病都需要治療,有些疾病症狀輕微可能只要定期追蹤即可,病情會隨着寶寶長大得到改善。假如有明顯症狀,或因疾病的特性,經評估可能需要治療,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治療。

至於治療的時機,必須看疾病特性以及症狀,有些心臟疾病需要及早做積極的處置,有些可以再觀察看變化,或等孩子到某個年紀,或體重增加到一個範圍再安排手術或心導管治療。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