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兩岸茶人武夷山交流 盼「截長補短」傳承千年茶文化

記者蔡紹堅武夷山報導

兩岸茶達人日前在武夷山「香江名苑」進行座談,出席的有臺灣製茶專家如玉茶人左芳儒,以及「巖茶」非遺傳承人劉安興,還有兩岸多家媒體雙方除了交流對製茶、品茶的想法外,也對茶文化的推廣進行許多討論,並親身展示兩地不同的茶藝茶道風格

▼臺灣茶人左芳儒示範茶道。(圖/記者蔡紹堅攝影,下同。)

劉安興是巖茶的非遺傳承人,製茶已有26年的經歷,他表示,「巖茶」產於武夷山,屬於烏龍茶,因茶樹生長在巖凹、巖縫中而得名,最著名的品種就是大紅袍,其他還有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

談到兩岸在「茶」上面的緣份,劉安興表示,兩岸的茶可以說是同根同源,據他所知,臺灣的凍頂烏龍,最早的種就是從閩北建甌帶過去的,包含製茶的工藝,也是源於明代,從福建傳到臺灣。

▼武夷山壯麗景色

劉安興指出,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臺灣的烏龍茶在種植、加工技藝上有了很大的創新,這份精神是閩北烏龍茶要向臺灣學習的,「臺灣烏龍茶有所謂的『球狀』茶,這在武夷山是沒有,可以看到臺灣在茶葉品質的追求上下了很多苦心,也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左如玉則認爲,臺灣在製茶技藝上有很多創新,但必須注意的是,傳統的技藝、發酵技術仍不能遺忘,所以她一直在鑽研古法的恢復,並期望能將新科技與傳統更好的結合,「現在有很多先進的儀器,可準確測出茶葉中的含水量酸鹼度數據,在恢復古法的同時,也藉助這些科技,對製出更好的茶會有很大的幫助。」

左如玉強調,兩岸的茶人可以多多交流,互相研究及學習,茶文化是老祖先千百年傳下來的寶藏,若沒有人傳承,失傳的將會越來越多。

劉安興也認爲,兩岸在「茶」方面各有不同的優點及長處,相信雙方截長補短,一定能將茶文化更好的推廣。

▼劉安興(左)與左如玉(右)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