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軍民情鎮館之寶見精神

講解員遊客生動講解  盧成行攝

“1927年8月3日,南昌起義第3天,朱大楨帶來了南昌羣衆起義軍捐贈的款項物品,並將募集到的一萬銀元送來支持起義……”6月上旬,江西省南昌縣人武部組織幹部職工專武幹部80餘人來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參觀學習,講解員魏宸聲情並茂的講解深深感染了大家。

南昌是人民軍隊誕生的地方。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前身爲“江西大旅社”,被譽爲“軍旗升起的地方”。爲紀念八一南昌起義而在這裡興建的專題紀念館,籌建於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所轄5處革命舊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統計,紀念館自2008年8月免費開放至2019年年底,共接待遊客約2000萬人次。

“南昌起義時,南昌一個普通家庭月收入約3塊銀元,一萬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而這些都是羣衆自發捐出的。”魏宸介紹,蓋有方形公章收條和回信,如今已經成爲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時至今日,有着“英雄之城”美譽的南昌雙擁氛圍依然十分濃厚。去年7月,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南昌境內贛江撫河鄱陽湖支流及軍山湖內水位大幅上漲,多處重點江河水位超歷史警戒線,形勢異常嚴峻。危急時刻,東部戰區2000餘名官兵攜帶救援設備兵分多路跨省機動,緊急馳援。南昌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主動走訪慰問在轄區內搶險救援的部隊官兵,送上防暑降溫物品、防血吸蟲藥品等。

事關戰鬥力建設,決不能含糊。”近年來,南昌市委、市政府聚焦服務駐軍部隊練兵備戰,在支持部隊基礎設施建設、戰備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優先爲駐南昌部隊解決建設用地,將“智慧動員”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統籌規劃、同步組織,提升國防動員信息化水平和動員能力。南昌警備區司令員陸建剛介紹,伴隨全市加速推動軌道交通和“十橫十縱”快速路網建設,南昌軍地嚴格按照作戰需求建設戰備道路,地面交通戰備網絡基本形成。

踏訪南昌,處處可見“八一”字樣:八一大道、八一學校、八一公園……這不僅是獨特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內化於心的精神符號。八一起義紀念館副館長熊豔燕介紹,近年來紀念館幾乎沒有旺季淡季之分,每天參觀者都在萬人以上。

去年10月,南昌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實現“九連冠”。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2073個,市縣兩級均配備了雙擁專職工作人員,市縣鄉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定編(定崗)724個,村(社區)配備退役軍人服務專幹3565名。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作爲城防屏障的城牆與城門儘管已不復存在,人們在南昌卻可以看到,建設強大國防的銅牆鐵壁,已成爲廣大軍民自覺的雙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