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講習 鼓勵慣行農法轉型有機栽培

「友善耕作田間栽培肥培管理」講習活動,爲鼓勵慣行農業生產者投入有機農業,有100餘位海線農友參與。(王文吉攝)

筊白筍病蟲害福壽螺最爲惱人,專家建議可在水田養魚吃螺防治。(王文吉攝)

有機農業發展攸關國人食安及土壤永續使用,市議員吳敏濟26日於大甲農會舉辦「友善耕作田間栽培及肥培管理」講習,並邀產官學界研商,鼓勵更多慣行農業的生產者投入有機農業。

大甲區農會總幹事黃瑞祥形容,早年消費者外貿協會,以外觀決定農產品的價格,而農民觀念比的是「誰肯下本錢?施更多的農藥化肥」,用藥品質畫上等號,因此,有機農業發展受到阻礙,但隨着食安問題接連爆發,現在則是比的是「誰藥用得少?」逐步朝向有機方向發展。

擔任講習會講師臺中區農改場埔里分場陳俊位指出,農友要從慣性農業轉入有機農業,最大的心理障礙還是以爲「用化肥及農藥是減少病蟲害、提高產量」的唯一辦法。

陳俊位指出,今年夏天安埔地區發生芋頭軟腐病,就是鉀肥使用太多,造成鈣的流失,芋頭抵抗力減弱,加上大雨高溫所致。事實上,農業技術日新月異,有更多的方法防治病蟲害,例如功能性生物製劑就可以替代許多化學手段。

除了生產技術之外,農友也關心行銷通路,此次合辦的臺中市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指出,有機農業賣的是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田間必須對消費者開放,也就是所謂社羣支持型農業CSA或稱參與式保證系統,消費者與生產者 互相承諾及合作。消費者安心,生意自然就會上門。

臺中市農業局作物生產科長林弘敏表示,農糧署明年將推「有機及友善農業生產及加工設備輔導計劃」,協助慣性農業逐步轉型爲有機農業,所謂友善農業是鑑於有機認證困難,只要不使用農藥及化肥就是友善農業。

林弘敏說,市府在農糧署的補助之外還加碼補助。消費者的觀念關係到有機農業的成敗,農業局力推食安教育,針對生產者也開辦農民大學堂、農業張老師,以後還會有植物醫生的設置,幫助農友取得相關協助。

目前臺灣農業趨勢正走向安全化及機械化,前臺灣農機研發中心研究員、市議員吳敏濟指出,缺工是臺灣農業發展的困境,精緻的有機農業尤其嚴重,機械化的程度尚待提升,他已在市議會提案,仿效太陽能補助方式,補助農民採購生產用的農機。

海線地區有100餘位農友參與講習會,吳敏濟在課堂中調查,年紀最高的王再泉已有90歲,最輕的是26歲李書盛。他認爲年長農民面臨交捧的問題,大家希望將無毒的土地及耕作方式傳承給下一代。巫建旺則說,農田就是運動場,首先是不再使用化肥及農藥,同時保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健康,永續經營臺灣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