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膝腫痛找不出病因 原來是關節前小小「髕骨」在作祟

右膝腫痛找不出病因,原來是關節前小小「髕骨」在作祟。(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53歲的廖女士,年輕時就很喜歡爬山,但近幾年下山後,膝蓋總是隱隱作痛,某次參加志工活動,連續2天不斷上下樓梯後,右膝更嚴重腫痛到無法行走,雖然服用消炎藥後腫脹感已消,但往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卡腳」的痛感。困擾的廖女士重新求診臺北慈濟醫院,經檢查後發現罹患「髕骨症候羣」,在做了減壓手術後,3個月內已能健步如飛,腳也不再「卡卡的」。

臺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周博智表示,髕骨位在膝蓋前方,俗稱膝蓋骨。腳部用力時,髕骨和大腿骨產生壓力摩擦;而蹲下去站起來的力量,可以達到體重的8倍,長時間磨損會造成髕骨提早退化。60歲以上婦女又是髕骨退化的高危險羣,發生比例男性的2倍,但許多醫師着重在膝蓋的大關節,卻忽略許多病患疼痛來源是前面小小的髕骨。

周博智說,髕骨提早退化的原因大約有三種,一是髕骨天生長得較歪、容易外翻,隨着年紀增加,磨損日積月累;第二,是需要一直蹲着工作,經年累月髕骨壓力過大;第三個就是髕骨曾經骨折髕骨壓迫或磨損會讓患者膝蓋不舒服,走平路時通常不會有特別感覺,反而上下樓梯,或是蹲、坐要站起來,膝蓋需要彎曲用力時,膝蓋的前面,就會感覺痠軟無力且疼痛。

▲臺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周博智。(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髕骨手術若針對外傷誘發的病況,多采用關節內視鏡手術,適合連帶處理半月板等相關病竈。而對中老年族羣肇因於髕骨磨損退化,則適合進行「微創髕骨減壓手術」。周博智說,傳統或關節內視鏡髕骨手術,術後血腫滑囊纖維化,都可能造成病患復原延緩,改良過後的「微創減壓矯正手術」,透過微創手術器械,僅須約1公分的單一傷口,不刺激關節滑囊,就能緩解膝蓋髕骨的壓力和疼痛,不僅傷口小、無血腫、組織破壞少,術後能立刻行走,甚至可當日手術無須住院

他提醒,長青族羣平日應持續衝擊性運動,如氣功游泳、快走,或至少鍛鍊腿部肌力,對關節功能都有加強效果,如果中高齡民衆發現膝關節出現卡卡、痛痛的感覺,或者上下樓梯或蹲坐困難時,務必儘早尋求醫療協助,才能讓生活品質及早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