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成民衆同意國文有助職場表現 學者:不該淪政治犧牲品

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針對「臺灣民衆對國語文課程看法」委外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並於今(10)日舉行記者會說明調查結果。(臺師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蔡政府執意追求去中國化,不只在高中國文課調降文言文比例,過去引發軒然大波,近日更傳出國考也即將廢考公文,同樣引起諸多批評。臺灣師範大學近期調查國人對國語文課程看法,超過9成民衆認同學好國文有助於人際關係與職場表現。學者認爲,調查結果顯示國語文教育攸關學子的適應力與競爭力,不該淪爲政治犧牲品。

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針對「臺灣民衆對國語文課程看法」委外進行電話訪問調查,並於今(10)日舉行記者會說明調查結果。

研究團隊說明民調方式,即先行隨機抽樣統計網路社羣對於中學文言文教材、國語文課程的意見,歸納出爭議關鍵問題,從而設計問卷,並電訪全國21歲至60歲民衆,有效樣本1092份。

擔任研究計劃主持人的臺師大國文系教授鍾宗憲表示,透過調查數據來看,在國語文課程對學習知識、技能的重要性等問卷題目上,高達50.8%民衆認爲非常重要、43.9%認爲還算重要,合計兩項達94.7%。對個人關係影響方面,不只91.8%的受調查者認同國語文能力對個人關係有正面影響,還有91.7%的民衆認爲國語文有助於影響職場工作表現。

而就國人對國文課的印象到底如何?鍾宗憲提到,76%民衆認同,具印象負面僅21.4%。而在兩性方面,女性對國文課正面印象達83.9%,高於男性的68%。國人對於求學時國文老師的印象則是有82.7%抱持正面印象,13.5%民衆對國文老師的觀感不佳。

臺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說,表達在社會互動當中非常重要,語言邏輯好壞,必然會影響到工作表現,更攸關學子投入職場之後的適應力與競爭力。而近來國語文教育討論議題總與政治掛勾,但國語文教育不該是政治犧牲品,希望透過這份民調結果,能爲相關教育政策帶來新的可能。

臺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指出,語文在說和寫方面,都是邏輯性的綜合表現,但近年很明顯觀察到年輕世代出現「語言退化」的現象,例如更常出現無意義的文字表達,較無法能夠精確地呈現完整語句,讓人十分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