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比武”馬斯克,華爲能不能幹掉特斯拉?

作者|閆妍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近日,華爲問界品牌發佈了M5 EV,華爲常務董事餘承東爲AITO問界站臺。在駕乘體驗、空調、車內噪音等環節,餘承東直接拉出特斯拉Model Y進行對比,稱“問界M5 EV駕乘體驗遙遙領先特斯拉Model Y”。

可以看出,問界這次“出手”,直接瞄準的就是特斯拉。

數據顯示,問界上市後170天就完成超3萬臺交付,克服缺芯、疫情、高溫、限電等因素影響,8月份單月交付破萬,成爲了成長最快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而另一面,特斯拉仍是這片市場的絕對王者,國內8月銷量77000臺,是廣汽埃安、哪吒、零跑、蔚來、小鵬加起來的銷量數字。

餘承東與馬斯克直接競爭,最終花落誰手?華爲能從特斯拉手中搶奪到用戶嗎?華爲對特斯拉的衝擊,又會在國內自動駕駛市場掀起多大風浪?

近期,本站科技直播欄目《開聊》邀請到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主任、研究員何嚮明,北京理工大學特別研究員張雷,智一科技聯合創始人/車東西總編輯張國仁共同對話,深度解答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挑戰和機遇。

一、華爲PK特斯拉,誰輸誰贏?

《開聊》:可以看出,這次華爲發佈的AITO問界M5 EV直接瞄準的就是特斯拉Model Y,各位怎樣看待餘承東和馬斯克這次的“直接競爭”?

何嚮明:我對於華爲PK特斯拉是非常有信心的,華爲當年去做手機也搶佔了蘋果很大市場份額。我的信心主要是來自於,整個國家在新能源汽車方向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實力。比如,我們國家在電池領域擁有全球最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目前在這個領域我們是最大優勢,在5G建設、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等方向也都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人才隊伍,可以幫助車企少走很多彎路,少交很多學費,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車企超越特斯拉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張雷:從新能源汽車賽道來說,我們國家在關鍵零部件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上,相對於傳統燃油汽車方面要好得多,我國的動力電池技術處於相對領先的地位。

我個人比較看好這片市場,也比較看好華爲,不能說華爲一定會把特斯拉打到地上去,摁着打,但最起碼可以做到匹敵特斯拉。我始終覺得,車企的成功很大程度源於企業管理的成功,一個汽車產品最終能否被大衆接受,併成爲一個長久不衰的品牌,更多時候跟企業文化、研發實力正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爲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屬於相對先進的水平,所以我非常看好華爲。

張國仁: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至少分解成三個部分來看:第一個,爲什麼華爲要PK特斯拉?這是一個典型的新人入場上來就要吊打頭部玩家的案例,華爲不管是自己下場造車,還是幫助車企造車,本身還是個新玩家。當年,華爲宣佈做手機的時候,也是天天喊着要吊打蘋果,最終也做了很高的一個位置。餘承東在PPT中多次提到了跟Model Y的對比,強調華爲PK特斯拉這件事,有一些營銷的成分存在。

第二個,華爲要幹掉特斯拉,是要在技術上比特斯拉更厲害?還是要在銷量上超過特斯拉?目前來看,至少華爲從銷量上超過特斯拉還是很難的,在技術方面結合國內的產業環境,確實可以值得深度討論。

第三個,結果到底誰贏誰輸?我覺得誰幹掉誰這件事,如果脫離時間維度討論,可能沒有太大意義。

《開聊》:談到新能源車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就是充電與續航,從電池技術上來比較,特斯拉和華爲問界二者誰輸誰贏?

何嚮明:其實,特斯拉的技術非常的一般,它使用的電池是市場上早已經大規模產業化的索尼電池。這幾年特斯拉的電池技術是起來了,但其實好多技術也是用咱們國內企業生產的,所以技術層面並沒有說好到哪去了,國內的很多電池技術比特斯拉好很多。它的成功並不是靠電池或者什麼技術,而是它的商業宣傳和商業運作,這是我們國內企業需要學習的地方。

《開聊》:很多消費者非常關注新能源車的智能化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特斯拉和華爲問界哪家的智能化程度更高?以及智能化越高就越好嗎?

張雷: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回答,消費者所說的智能化和我們學界所講的智能化,其實不是一個概念。在學界,智能化指得是自動駕駛技術,而汽車消費市場宣傳的智能化,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主要講得是人機交互系統或娛樂系統等。

從狹義的自動駕駛技術上講,就現在的技術水平而言,未必是智能化程度越高越好,因爲迄今爲止,真正安全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沒有上路。即使是特斯拉,也僅僅是有限場景的自動駕駛。現在新能源汽車廠商所宣稱的智能化,更多還是消費者側重的人機交互感受,這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可以認爲越高越好。

《開聊》:問界M5 EV後驅標準版28.86萬,四驅性能版31.98萬。有評論稱,這個定價直接殺入了Model Y腹地,怎樣看待這個評價?

張國仁:我們針對問界M5 EV和特斯拉Model Y,認真的研究過它們的定價策略,發現問界在這個維度確實特別針對Model Y。比如,問界M5 EV性能版是31.98萬,比Model Y的標準版價格只貴了2900塊錢,也就是買問界的性能版比買特斯拉的標準版就貴了不到3000塊錢,華爲用性能版去打特斯拉的標準版,有點田忌賽馬錯位競爭的感覺,從這個角度問界的性價比是可以的。

二、中國車企距離特斯拉還有多“遠”?

《開聊》:就像當年的國內手機市場,華爲蠶食了蘋果不少的銷售份額。在華爲以及“蔚小理”的衝擊下,特斯拉會感到焦慮和壓力嗎?

何嚮明:我想這個壓力肯定是存在的,也來自於多個方面。從宏觀上來說,中美兩大國的關係不好,互相不信任,其實對於特斯拉也有影響。從民族情感來說,我們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從舒適度、外觀以及智能化各個方面,其實並不比特斯拉要差,再加上維修成本更低,這些會成爲國產品牌的一定優勢。

我相信,國產品牌很快就能做到吃掉特斯拉一部分的用戶羣,特斯拉的增速會放緩,國產品牌增長率會更快。但也不存在特斯拉的市場份額全部被中國企業佔掉,這種概率比較小。

張國仁:第一個,是看它的焦慮來自於哪裡,是來自於自己還是對手?前期,其實是它的焦慮主要是來自於自己。第一個是產能跟不跟得上?那麼多人買你的車,能不能把那麼多車給造出來?

第二個焦慮是特斯拉在手的訂單正在減少,過去幾個月特斯拉在手的訂單從40多萬輛減到了30多萬,這也是國內爲什麼特斯拉會給新車提供8000塊錢的保險補貼,在訂單方面它已經存在了焦慮。

第三個,是市場環境是否會受到影響?目前特斯拉工廠在上海落地,前期政府對它帶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這個角度來說是歡迎的,但之後社會面的一些觀念等等變化,會不會對特斯拉造成影響,還存在不確定性的地方。

至於來自於對手的焦慮,我覺得用戶羣重疊部分會存在爭奪。隨着市場的發展,隨着對用戶爭奪的加劇,隨着新能源車出貨量不斷提升,不可避免的要形成價格段的重疊,然後用戶的重疊,這個時候肯定是有競爭了。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一點,就是特斯拉也會反擊,你可能來搶我Model Y的市場,那我會不會在中國本土推出一款價格在20萬左右的車型?可能這就對國內的造車企業將產生比較強烈的影響。如果國內的車型對它形成了威脅空間,未來或許特斯拉會推出更多車型也去搶你的市場,所以競爭目前來看是一個動態的。

《開聊》:從2014年我們就成長起了衆多造車新勢力,包括現在很多傳統車企轉型新能源,目前在純電車型上仍沒有人能夠超越特斯拉,背後原因是什麼?

何嚮明:其實特斯拉從樹立品牌開始,慢慢已經成爲了電動車的代名詞,就像手機市場的iPhone,先入爲主的觀念和印象很難被撼動。公衆接受一個新鮮事物的過程實際上非常緩慢,特斯拉早期進入市場也花了很多時間,交了很多學費,但也確實帶動了電動車的發展,甚至很多人因爲特斯拉才知道電動車。走到今天,這個品牌在大衆心目中形象已經紮根了,甚至產生了非理性的,“我就喜歡特斯拉”的粉絲很多,在品牌性等方面領先了國內廠商太多。

張國仁:如果從銷量角度來講的話,五菱宏光有款3萬塊錢的電動車,銷量已經超過特斯拉了,這叫不叫超越?然後,以比亞迪2022年的銷售數據來看,在中國市場純電動車的銷量鐵定會超過特斯拉,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如果你說,要在品牌力、影響力、技術成就、歷史地位等等方面去超越特斯拉,這是短期內絕對無法超越的。特斯拉本身就是電動車的先驅,說白了它是最早實現規模化量產的玩家,歷史地位已經在這了,你怎麼可能去超越它?從影響力和歷史地位肯定是沒有辦法的,能夠超越它的是市場、銷量以及公司的規模市值。但國內車企最高市值的是比亞迪,超過了一萬億人民幣的市值,距離特斯拉也差了7倍,想要超越的難度其實也很大。

《開聊》:電動車三大件電池、電機、控制器,都是電動車上最重要的存在。在這些核心方向上,我們與特斯拉的差距有多大?中國車企應該如何繼續努力?

張雷:首先,咱們國家在電池系統的研究,包括電芯和系統技術方面,基本處於第一梯隊;在電機方面,我個人意見,國內生產電機驅動系統效率比世界最高水平要低1%~2%;在電控方面,特斯拉在整車電子電器架構方面是領先於我們國內廠商的。所以綜合來看,在三電系統上,特斯拉還是整體處於領先位置的,但是領先幅度不是不可超越。

但從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技術發展潮流來看,三電系統並不是大家競爭的主戰場,而是隻是一個基礎盤,未來大家可能更關注的是人機交互和自動駕駛,這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一個核心點。

三、未來電動車市場格局會怎樣?

《開聊》:馬斯克最近發表過一則言論,“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像今天看待蒸汽機一樣看待汽油車,現在購買汽油車的殘值會比人們想象的要低得多?”各位對此的看法是怎樣的?

張國仁:我是認同他這個觀點的,但也覺得有點太絕對了。我們完全可以對比消費電子產業,十幾年前有土豪花上萬塊錢去買諾基亞的滑蓋手機,大家不會覺得他盲目,因爲那個時代這就代表了最新的通信科技,但到了現在誰還會覺得滑蓋手機值上萬塊錢?

目前,二手車平臺上燃油車已經非常便宜了,但燃油車必然也會有它的歷史地位,即使電動車已經佔到90%,燃油車也仍然會有它的市場,會有它的擁躉,只不過人羣會收窄。我覺得馬斯克這話要更嚴謹一點,可能90%以上的燃油車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值錢,但是還回有一部分用戶需求存在。畢竟燃油車代表了一種機械時代的製造巔峰,這種情懷還會存在。

何嚮明:首先,傳統燃油車本身的價值就在下降,燃油車不用了就是一坨一坨的鐵,但是電動車裡面是鎳鋰錳等等,從本身的價值來看,電動車就比燃油車要高很多。其次,我們現在購買新車的成本越來越低,那麼舊車肯定就會貶值,這是燃油車價值降低的核心原因。至於,類似傳統燃油車禁售導致價值降低這類原因,我不太同意,這還很遙遠。

《開聊》:很多人都在說汽車最終會是純電的天下,那麼現在火熱的增程以及插混車型,是不是買了過幾年就會被淘汰了?

張國仁:現在大家的共識應該是未來汽車100%是新能源的,這個是必然的,但並不一定是純電動的。至於是不是要完全讓純電動替代混動,其實選擇要交給市場,對於跑長途等特定需求而言,混動其實更有保證,我覺得會共存很長一段時間。

《開聊》:現在市面上新能源車的宣傳五花八門,很多消費者也不懂電車,究竟是該看舒適度、續航、電池性能,還是該看智能化程度、服務網點、售後等方面呢?

張雷:我會更多的去關注車輛的安全性,尤其是動力電池系統的安全性。現在新能源汽車着火事故中,80%~90%都是由於動力電池系統及其附件的電氣故障引起的,而且這種事故都很致命,如果沒有辦法及時逃生,可能會對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我會在購買時考慮電池系統到底是誰集成的,用得是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三元鋰電池電池,可能會選續航里程不太高,更偏重電芯選用更穩定材料的車型,這樣的話安全性更高。

張國仁:我覺得作爲消費者而言,考慮這輛車值不值得買,我覺得有兩個維度可以參考。第一個,你就看交付量,一款車交付量多了,暴露的問題也更明顯,它如果真有什麼問題,這麼多樣本下應該更容易暴露出來。第二個,可以根據產品的迭代週期來判斷,一款產品迭代到第三代、第四代還活着,同時產品還在越做越好,同時還有口碑,基本上也沒什麼問題。

其實這也是大家爲什麼去買特斯拉的原因,因爲它經過了時間的驗證,經過了大量樣本的驗證,硬件方案已經迭代到了第三代,已經經過了週期的考驗。

《開聊》:新能源車最終的市場格局會是怎樣的?哪個品牌可能與特斯拉一決高下?

張雷:我覺得新能源汽車賽道,如果是單一企業去挑戰特斯拉可能比較困難,哪怕是華爲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何嚮明:未來幾年內,我們的車企想要趕超特斯拉,我覺得是不太可能。但是再往後走,我們國家會有很多車企超過特斯拉。在什麼時候?在中國的GDP總量是美國的兩倍的時候。因爲那個時候我們國家會有很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研究成果,也不會再被美國“卡脖子”,我們的企業發展將站在制高點,這個與“民營”或者“國營”沒有任何關係,到那時候我們所有領域都會全面超過美國,這是肯定的。

張國仁:第一個是從市場方面考慮,國內車企跟特斯拉競爭的核心優勢在哪?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就是市場,我們有14億人口,每年2,000萬的汽車銷量,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競爭力。從未來長遠來看,我覺得未來全世界有一半的新能源車是來自於中國,就和手機一樣。同時,在Top5的核心玩家裡面,至少有一半的品牌來是我們中國品牌,我覺得這是完全未來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