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搖籃裡對話 華人國學大典弘揚中華文化價值

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甘肅論壇。(圖/鳳凰網)

2023年6月21日「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甘肅論壇」,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盛大舉辦。此次論壇是2023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32屆伏羲文化旅遊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聚焦於「天一生水—伏羲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國際傳播」,同時,透過鳳凰網直播,吸引約150萬人次線上觀看。

2023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甘肅論壇盛大舉辦。(圖/鳳凰網)

此論壇邀請到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王震中、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張其成、臺灣孔子協會創會理事長孔維勤等兩岸的專家學者與跨界精英同臺論道,闡釋伏羲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時代意義,並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市場轉化與國際傳播策略。

甘肅作爲華夏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承載着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伏羲文化作爲中華文化的起源,具有着博大精深、文理融通、道術並濟的文化蘊涵,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激勵人們勇於追求、守正創新、剛健進取,不斷開創新的偉大事業。

此次華人國學大典舉辦多場主題演講,關注傳統文化的創新和傳承。受邀發表演講的嘉賓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及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的會長王震中,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張其成,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甘肅黃河書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克恭,以及天水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博研究館員李寧民。分享了他們對於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爲大家帶來了深刻的思考。

王震中以「溯本求源:伏羲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爲題,透過詳實的文獻和考古材料,對伏羲及其時代的定義,以及史前八卦文化和伏羲與太昊、女媧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分析。他指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需要與科學文化相結合。伏羲文化作爲「萬年文化史」的起點,扮演着中華文化史上極爲重要的角色,其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過渡時期,時間跨度約在1.5萬年到1萬年之間。

張其成演講主題「道術並濟:從伏羲八卦到《黃帝內經》」,生動詮釋了伏羲八卦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他認爲,伏羲八卦奠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伏羲八卦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蘊含着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從伏羲八卦到《周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塑造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並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黃帝內經》作爲中醫經典、養生寶典和生命百科全書,即爲易經象數思維的智慧結晶。

陳克恭的主旨演講以「融通文理:用科學方法點亮周易經典」爲題,從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角度出發,運用數學幾何、畢氏定理來闡釋「陰陽」、「八卦」等概念,強調以現代科學方法點亮古代經典,並以經典的光芒照亮未來。

李寧民則講授了「內體外用:伏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他以考古資料和史料爲基礎,梳理了伏羲文化的起源、伏羲祭祀的歷史演變,認爲伏羲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同時承載着中國哲學體系、神秘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的寶庫。隨着時代的變遷,伏羲文化的內涵將不斷豐富併爲人們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