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會出帝王 不只是王

林文察官服。 (臺史博提供)

當日林文察帶兵回臺平定戴潮春之亂。行前,閩浙總督左宗棠特別約見,親自傳授心法:「必從中部登陸,阻絕南北,當可事半功倍。」林文察回臺用兵之後,頓時明白了「楊本縣敗地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蓋孔廟是要興教化,築磚城與修堤防則是軍事考量

林文察早已想好假借臺勇譁變的說詞,迷惑朝廷以便爭取時間,然後以欽命水陸提督的名義,派兵分赴各地接管官署與兵力,再封鎖對外交通

妻妾都依媒妁之言

大清從明鄭東寧王國手中接收臺灣以來,雖然總說「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但是這些都是民變,朱一貴林爽文只是遊俠戴萬生則是豪族,一舉旗就與官府站在對立面,即使是各地仕紳也對他們頗有防心。但是林文察完全不一樣,他既是彰化豪族,又帶領檯勇出征而名滿天下,如今則是朝廷派任的水陸總提督,一出手就掌握了各方勢力。等到朝廷發現有異,林文察已經牢牢控制檯灣了。左宗棠在福州募兵點將之時,林文察也在彰化籌劃開國

林文察本意是自保求生,因此剛開始只想稱王即可。徐必成粗聲粗氣:「臺灣傳說是彰化會出帝王,不只是王。」

賴得福笑咪咪:「你當了皇帝,我們跟着你還有機會封王,光宗耀祖。你如果只當王,我們豈有盼想?」

同治四年元月,林文察宣佈上承天命建都彰化,定國號爲瀛,改元天命。羣臣獻上稱號爲天命大瀛皇帝。

彰化縣衙改建而成的大瀛皇宮,林文察調兵遣將,忽然開懷大笑。

恢復了女兒身的吳含笑受封皇貴妃,笑問:「皇上何事如此開心?」

林文察本有一妻三妾,元配曾琴娘生下長子朝棟許富娘生下三子朝宗何春娘生下次子朝雍孫賽金尚無子嗣。何春娘產後早逝,年方二十二歲,她的兒子就由孫賽金撫養。一妻、兩妾、三子,如今是皇后、皇妃、親王,暫且全部留在阿罩霧林家陪伴太后戴蔥娘

林文察原本的妻妾都是承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風風光光迎娶進門,只有吳含笑是他自己定情的配偶,感情特別不同,加上吳含笑讀書識字,可以幫他處理重要公文,所以林文察建都彰化、進駐瀛宮之後,只把吳含笑帶在身邊。

林文察:「綜觀戰事,遙想早年臺灣地理出皇帝的傳說,值得大笑。」

吳含笑最傾心林文察的蓋世豪情:「願聞其詳。」

當日林文察帶兵回臺平定戴潮春之亂。行前,閩浙總督左宗棠特別約見,親自傳授心法:「必從中部登陸,阻絕南北,當可事半功倍。」林文察回臺用兵之後,頓時明白了「楊本縣敗地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蓋孔廟是要興教化,築磚城與修堤防則是軍事考量。吳含笑恍然大悟:「但是這有什麼好笑?怎麼皇帝那時卻從麥寮登陸?制軍自己卻從安平登陸?」

林文察哈哈大笑:「這就是天命了。鹿港久爲良港,緊扼南北交通。清廷如果要對全臺用兵,此地確實是首選的登陸之地。不過楊本縣與左制軍卻都沒有料到,鹿港逐年淤塞,現在已不容大船通行。」

吳含笑喜道:「這真是天命了。」

林文察:「我定都彰化也是這個考量,需防大清水師從海港長驅直入。說起天命,還有一件事。」喚進林連招:「把我是金鰲投胎轉世的事情,傳佈到全臺灣。」

林連招一愣:「這不是不能講的秘密嗎?」忽然醒悟:「哈哈,現在當然可以講了。遵命,立刻去辦。」林文察出生時母親夢見金人抱持金鰲之事,自此廣爲流傳,深入民心。

吳含笑蹙眉不語。

林文察笑問:「以前炮火連天,妳也總是整日含笑,深慰我心,現在倒是怎麼了?擔心左制軍的兵?哈哈哈,我料他絕對過不了府城。」

吳含笑搖搖頭:「金鰲入夢的事,皇上怎麼從沒對妾身說過?」

林文察:「這個夢牽連太大,先祖交代保密。久而久之,我都快忘了。」

吳含笑蹙眉:「妾身想起父親講過的一個故事。」

林文察:「什麼故事?」

吳含笑猶豫不決。

林文察知道她不想觸自己黴頭,於是把原先求來的媽祖籤詩拿給她看。

媽祖籤詩第六十簽寫着:

常憑寶劍斬妖邪,十五年來事足誇;

此去更宜韜晦好,磽磽易缺理無差。

吳含笑:「皇帝,依照簽詩,內渡兇險,當思急流勇退、韜光養晦。籤詩都說了:『磽磽易缺理無差』,皇帝您的小名是有理,可見退守則『磽磽易缺,理無差』,不然只怕『磽磽易,缺理無差』。這世道缺了您還是照常運行。」

林文察:「當時那丁老兒咄咄逼人,怎能急流勇退、韜光養晦?」他把後來求到的媽祖籤詩拿出來。

媽祖籤詩第十二籤:

長江風浪漸漸靜,於今得進可安寧

必有貴人相扶助,凶事脫出見太平

吳含笑沉思:「這首籤詩頗奇,『得進可安寧』是好事,但是『貴人』是指誰呢?『凶事脫出見太平』又是什麼意思?不知該怎麼解。」

林文察輕輕攬着吳含笑:「別想了,『凶事脫出見太平』,一定是戰事結束之後,大瀛帝國在臺灣永享太平。」他囑咐林連招把這首籤詩也廣傳周知。大瀛慶祝開國,田賦減半徵收,地主減省所得之半數,當與佃農共享。

消息一出,全臺歡騰,當然也有許多官紳擔心又是一場禍事。

左宗棠帶兵自有一套,最重士氣,常說:「治軍先養氣,治病先養心,乃不易之理也。」又說:「練兵之要,首練心,次練膽,而力與技其下焉者也。」這次來臺,他知道絕不可能一蹴可幾,免不了久戰,因此在安平搶灘登陸之後,就安排兵士屯墾,以求糧餉自足。

但是論起士氣,閩浙募兵遠道渡海而來,斷非臺勇捍衛家鄉可比。左宗棠用兵雖然高明,卻連府城也攻不下來,每要北上,沿途屢受襲擊。

天命元年,同治五年,五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陷漳州,福建危急。清廷大怒,嚴令左宗棠立即回福建處理,並且請出曾國藩帶兵從淡水登陸南攻,務求迅速解決臺灣戰事。

左宗棠:「這是一石四鳥之計。」

胡雪巖:「此話怎講。」

胡雪巖是左宗棠收復杭州之後新結交的好友,對善後與籌款都幫了大忙,天生就是經商奇才。左宗棠想起阿罩霧林家也是經商起家,本想介紹胡雪巖與林文察認識,沒想到局勢已變。

左宗棠:「朝廷擔心曾國藩反清自立,趁着這個機會把他調去臺灣,遠離中土;勝了很好,敗了就滅滅他的聲勢。此舉對我也是一種警告。當然了,平定臺灣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