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叛逃後轉念? 首批覈武研發者改推「無核家園」

張憲義以在2013年從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退休。(圖/遠足文化提供,下同)

記者戴榕萱/綜合報導

「叛逃」離臺29年的前中科院核研副所長張憲義,日昨以越洋視訊公開當年的秘辛,透露臺灣當年曾計劃以經國號(IDF)戰機攜帶原子彈,對大陸進行自殺式的攻擊。張憲義是臺灣第一批自力栽培核武研發人才,但隨福島核災發生後而轉變爲無核家園支持者,也讓人覺得整個過程充滿歷史的弔詭。

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成功試爆原子彈,接着在短短 2年8個月,威力更大的氫彈也成功引爆,讓臺灣面臨很大的軍事威脅,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開始籌劃發展核子武器,而於此時進入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就讀的張憲義,正好成爲臺灣第一批自力栽培的核武研發人才。

據瞭解,張憲義的求學歷程宛如臺灣發展核武的過程,從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乃至美國田納西大學核子工程碩士博士。他不僅接觸當時最頂尖的核子工程知識,同時逐漸成爲臺灣核武研發計劃中日益重要的研發人才,更特別的是,還長期參加李國鼎主持的國家科技會議,相當瞭解臺灣的產業發展以及能源政策

不過,當時官拜上校的張憲義於1988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安排下潛逃至美國。隨後,美國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核研所突擊檢查,也中止了相關的研發。

張憲義叛逃事件的追溯期至2000年期滿,雖然早已撤銷通緝,但他近年看到日本311福島核災事故,開始反思臺灣的核安問題,因此在接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陳儀深的口述專訪時,除了完整交代1988 年其離職赴美的完整經過外,對臺灣的核能政策與核安風險,也表達個人的立場意見

▲張憲義(右)在美受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左)口述專訪留影。

當年離臺赴美的張憲義,後來被安排在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INL)任職,持續研發先進的第四代核電廠,達成核廢料減容減量的設計。他在專訪時表示,基於臺灣國防安全的需要,掌握核技術攸關臺灣生存的關鍵要項,一方面維持頂尖核子工程技術與人才的培育外,一方面更可成爲嚇阻中共、擠身區域強權利器,而發展核武與維持核電廠運作乃是一體兩面。

張憲義也特別指出,面對北韓的核武威脅,日本不曾放棄研發並運作核電廠,主要考量就是維繫核技術,確保國家安全;然而2011 年日本爆發福島核災後,不僅衝擊他的實驗室工作,也讓他重新思考臺灣的核安問題,並以永續生存的態度,期望臺灣成爲一個理想的無核家園。

由陳儀深口述專訪的《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記錄》,目前由遠足文化出版。

▼《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