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百年老館走上“雲端”

中國地質博物館

單純的展覽可能一晃就過了,但是它背後有很多有趣且很有教育意義故事,從科學傳播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意義,因此我想把背後的故事也給大家講一講。

——劉樹臣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也不例外。

往年,每到寒假,中國地質博物館會迎來一個客流小高峰。今年,預約的觀衆少了很多。這個百年老館開始嘗試走上“雲端”,劉樹臣也帶頭搞起了直播

品牌活動成引流利器

位於北京西四自然資源部機關大院東側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第一個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16年7月,18名地質學子畢業時的“學生成績展覽會”,孕育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雛形——地質礦產陳列館

以此爲起點,中國地質博物館歷經百年未有中斷,我國的新生代地質、土壤、地震、田野考古、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寶石等學科研究,皆由此發端並傳揚。

在與我國地學同步發展的歷程中,中國地質博物館積澱了豐厚的珍貴藏品。這裡的收藏涵蓋了地學各領域的20餘萬件標本。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恐龍系列化石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還有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珍品

如何讓這些珍貴的藏品“活”起來,怎樣更好講述其背後的故事,是中國地質博物館一直思考的問題。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百年時專門致信祝賀,這給了我們極大地鼓舞,根據總書記的指示,我們在打造品牌活動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劉樹臣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提出:“希望你們以建館百年爲新起點,不忘初心、與時俱進,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爲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爲重點,更好發揮地學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國地質博物館辦得更好、更有特色,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

“玩轉地博”和“地博講堂”是中國地質博物館品牌活動的代表。劉樹臣介紹道,“玩轉地博”充分利用博物館特有的藏品資源和教育優勢,以地球系統科學爲基礎,設計各類活動,以科學實驗、繪畫、拼圖、手工製作等多種形式,讓青少年參與其中。

“我們推出的點石成畫、藍色大海的傳說、鑽石DIY、遇見火山大爆發等‘玩轉地博’系列活動深受青少年歡迎。”劉樹臣說。

“地博講堂”則直接將地學知識講座搬進展廳。“大多數講座都是在會議室或者教室中舉行,而我們將專家請到展廳做講座,內容也很接地氣。我們還會提前做預告,誰都可以來聽,慢慢的,特地趕來聽講座的觀衆越來越多。”劉樹臣說。

滄海桑田”也能直播

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線下活動按下了“暫停鍵”。

“我們嘗試將博物館搬到網上,在學習強國、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直播,沒想到觀看量達到300多萬人。”劉樹臣說,網絡傳播的影響力超出想象。

在劉樹臣看來,自然類博物館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神奇,滄海桑田的變遷,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是史前生命的讚歌。

“單純的展覽可能一晃就過了,但是它背後有很多有趣且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從科學傳播的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意義,因此我想把背後的故事也給大家講一講。”劉樹臣說。

去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地質博物館與抖音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在抖音上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

每一次線上活動,中國地質博物館都精心準備。“做直播內容非常重要,其次還要考慮表現方式。比如在地球日雲遊活動中,我們讓講解員和專業人員搭檔,一邊講解,一邊帶觀衆雲遊展廳。”劉樹臣說,抖音希望讓博物館的館長來當講解員,“我們就精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寶,並且設計了一場對話,以這樣的互動方式把它們介紹給大家。”

試水直播取得不錯反響後,中國地質博物館還發起成立了地學博物館科普聯盟。“聯合全國的地學博物館一起在視頻中演示一些簡單的科普小實驗,讓學生在家也能做。”

這些嘗試是個新的開始。

“客觀來講,無論是在軟件還是在硬件上,我們的自然類博物館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劉樹臣坦言,比如基礎設施有待加強,亟須用先進的互動展示技術來提升觀衆的參觀體驗等,“從觀念上來說,我們從業人員也要進一步開拓思路,創新傳播方式。”(記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