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有望向公衆開放,未來5年力爭發現1000顆脈衝星

有“中國天眼”之稱的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今年1月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FAST建設單位——中國科學國家天文臺11月4日介紹,“中國天眼”目前運行穩定,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科學家利用“中國天眼”靈敏的觀測性能,已經發現超過240顆脈衝星

資料新華社供圖

FAST是由“人民科學家”南仁東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構想,歷時5年半建設完成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前後兩代數百位科研工作者爲FAST建設調試運行付出了巨大努力。FAST於2016年9月落成啓用,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成爲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FAST建設中,工程團隊突破了大跨度精度結構製造及安裝技術,研製鋼索疲勞強度是標準值的2.5倍;採用先進的測量控制技術,通過不同測量水平優勢互補,將測量精度提升至4毫米;此外提高了系統的耐氣候能力,每年可以多爭取2000小時的觀測時間

去年中科院組建了FAST科學委員會,遴選並確立了五大科學目標,觀測脈衝星就是其中之一。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介紹,脈衝星具有科學研究和應用的雙重價值。FAST建成後,我國科學家開啓了發現和研究脈衝星的新時代。“到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超過240顆脈衝星,力爭在未來5年發現1000顆左右的脈衝星。”武向平說,不僅要發現銀河系內的,也要發現銀河系外的脈衝星。此外,還要努力去尋找更有價值的脈衝星系統,如黑洞-脈衝星雙星系統,這個“組合”可以爲精確檢驗引力理論提供完美的實驗室。“我相信FAST具備了獲得這一發現的靈敏度,下面就要看機遇。”

姜鵬表示,FAST正式運行後,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今年4月,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徵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餘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只能滿足批准1500個機時,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未來我們會考慮逐步向國外科學家開放。”

作爲我國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中國天眼”一直備受關注,不少人都渴望能走近天眼,一睹超大科學裝置魅力。姜鵬表示,目前當地在FAST周邊建立了觀景點,未來FAST運行中心也會考慮在沒有科學觀測任務的維護期間,逐步向公衆開放,提供參觀和科普教育。

相關新聞

“中國天眼”已助力發表40餘篇高水平論文

快速射電暴是宇宙中射電波段最明亮的暴發現象,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但是釋放能量巨大,相當於地球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在幾毫秒內完全釋放,但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

FAST的順利運行使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爲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近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帶領研究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一例非常罕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並且首次發現該重複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該成果論文於北京時間10月29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正式發表。

此外,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重複暴源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藉助FAST超高的靈敏度對射電波段流量給出了迄今爲止最嚴格的限制。該成果論文將於北京時間11月5日凌晨在《自然》雜誌發表。

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瞭解到,目前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已達40餘篇。(記者 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