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氣膠研究中心揭牌

中山大學17日成立亞洲第1個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曹明正攝)

亞洲第1個「氣膠科學研究中心」17日在中山大學揭牌成立,中心主任王家探究發現,當空氣中一些有機物質細懸浮微粒(PM2.5)與小水滴相溶時,產生的作用將對人體環境有不同程度影響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知名《物理化學期刊》。

來源不同 影響有別

PM2.5正式學術名稱是「氣膠」,PM2.5則泛指氣動粒徑小於2.5微米的氣膠細懸浮微粒。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王家蓁透過本土開發的高解析度氣膠紫外光光電子光譜,解析出大氣雲層中的小水滴表層內層更爲酸性,並進一步研究與PM2.5如何作用。

她發現,當空氣中的一些有機物質細懸浮微粒,如環境中常見的苯酚類物質與小水滴接觸並相溶混合時,其價電子能級結構及氧化還原特性會隨着其所處酸鹼度而改變,對人體及環境恐造成不同程度影響。

盼成世界一流重鎮

研發成果今年1月登上物理化學領域指標性的《物理化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王家蓁舉例,兩個PM2.5濃度相同城市,因細懸浮微粒來源及成分不同,兩城市居民引發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機率也可能存有極大差異

她認爲,氣膠濃度指數人口過早死亡率已被證實高度正相關,但只檢測是否過量超標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有深入瞭解不同化學成分氣膠的化學活性及影響機制,才能釐清氣膠對環境、人體所帶來的影響,也才能對症下藥。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表示,PM2.5已不是純粹的科學議題,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時代意義,前科技部長楊弘敦認爲,PM2.5影響環保、公共衛生等問題,盼中心能成爲世界一流的氣膠研究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