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拜習釋和平訊號 兩岸更需溝通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對面會晤,終於在印尼峇里島登場。坦白講,「拜習會」並未達成太多實質共識,也不會改變美中競爭架構,更何況雙方以及國際社會的預期值本來就不高。不過,拜習二人清晰重申對美中兩強避免對抗的立場,對處於美中風暴中心的臺灣而言,自然是利大於弊。

美中有意管控衝突

毫無疑問,此次拜習會的「最大成果」只是拜習會本身而已。無論是各自官方新聞稿,還是會後拜登以及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受訪時,對會議細節的進一步陳述,都能看出雙方的重要立場幾乎沒有任何退讓、妥協,不少內容在過去幾次拜習視訊會晤早已反覆提及。美中對雙邊關係的界定依舊是各說各話,雙方對「合作」仍然語焉不詳,雖然重啓了因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臺而中斷的財金、氣候等協商,但最爲關鍵的美中軍方溝通機制仍未恢復。

儘管如此,此次拜習會給全世界的樂觀預期遠大於悲觀,一向對政情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立即躁動起來。拜習會結束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至2個月內最高,次日香港恆生指數開盤後即收復18000關口,臺股維持強勢成長勢頭,尤其是臺積電受到拜習會與股神巴菲特買進的利多消息刺激大漲7%,其他重要電子權值股也表現搶眼。拜習會後,連綿數月的亞太金融市場陰霾一掃而空,形同給美中地緣政治緊張緩解、臺海和平有望維持投下「信任票」。

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拜習會對兩岸和平穩定的正面意義,臺灣需敏銳把握。拜登會後有關「不認爲中國有意立即犯臺」的評估,對應在王毅會後新聞稿中,是習近平重申「和平統一」的表述。尤其是拜登透露,習近平並未因連任三屆而變得更加咄咄逼人,陸方通稿也強調其政策公開透明、具有連續性,將繼續改革開放等。這些訊號化解了國際社會對二十大後北京路線修正的擔憂。大陸對解決兩岸分歧有耐心,仍然願意等、願意談,根本原因是北京的中心任務仍是對內現代化建設,故無需擔心大陸主動對臺武統。

習近平對臺獨的警告雖然一如既往嚴厲,甚至喊出「臺獨與臺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的重話,但奧秘在於,王毅在會後轉述習近平談話時,罕見提到《反分裂國家法》對臺動武的三種情形。換言之,大陸對臺非和平手段,也就是之前幾次拜習會中出現的所謂「斷然措施」,依然立足於2005年訂立的《反分裂法》。當時因爲該法的出臺,催化出美中共管臺獨的局面。如今時過境遷,美中關係早已質變,但期中選舉已渡過跛腳危機的拜登政府,更有能力主導華府對臺政策,過去美方一面倒支持民進黨的局面可望扭轉。

蔡政府須恢復交流

美中有意管控衝突,這對臺灣是喜訊。習近平和拜登透過面對面會晤,彼此交換了戰略底線,臺海和平在這條底線之上,就有了可以立足的基礎,臺灣可以稍稍喘口氣,短期內可以避免「大象打架踩死螞蟻」的慘劇。更有指標意義的是,美國期中選舉未出現「紅色狂潮」,「抗中保臺」在此次臺灣地方選舉中也放了悶炮,這折射出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同步轉回理性務實的連動效應。無論在國際情勢,還是在國內民意麪前,蔡政府必須謙卑地低頭,從善如流支持兩岸民間、經貿、文化交流的恢復。

然而,臺灣對拜習會盲目樂觀,同樣不可取。根據中方新聞稿,拜登在重申「不支持臺獨」承諾外,還增加了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表述。聯想到8月裴洛西來臺前,拜登政府的力不從心與無能爲力,此次美方的加碼保證,並不能真正換取臺海戰爭引信的解除,反可能給北京未來以更大力道反制、甚至動武的藉口。美國新一屆國會就任後,衆院新領袖是否訪臺?「臺灣政策法」何時通過?這些都不是拜登政府可以完全掌控的議題,卻是北京眼中對臺進一步製造「灰色地帶戰爭」的契機,此乃拜習會對臺灣之憂。

是故,臺灣終究要把生死安危的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不挑釁北京,不逢迎華府,不畏懼壓力,維持美中臺三邊溝通與交流,這纔是最智慧、最負責任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