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兩岸和平需要「化硬爲軟」的智慧

中國時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加州會晤麥卡錫後,大陸的海警巡航、軍事演習陸續而來,但臺灣社會的關注熱度似乎低於去年裴洛西來臺風波,反倒是登陸歸來的前總統馬英九與蔡英文圍繞兩岸論述的激辯,更能掀起輿論浪花。當「文鬥」比「武鬥」引人矚目,對兩岸關係其實是好事。

堅持憲法 可保尊嚴

當然,馬、蔡兩位前後任總統的文鬥,並非北京眼中的統獨之爭,而是保障臺灣安全與利益的兩條路線、兩套論述之爭。馬英九用行動證明了九二共識的有效性,也讓臺灣社會還「馬英九路線」一個公道:堅持《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兩岸關係定位,兩岸可以和平交流、溝通對話,中華民國的空間不會受外力擠壓,臺灣在面對大陸以及國際社會時也可保有尊嚴。

反觀「蔡英文路線」其實沒有獨創元素,倒是像李登輝與陳水扁路線的拼接:繼承了李登輝的兩國論,卻拋棄了李任內的兩岸溝通;擱置了陳水扁的法理臺獨,卻繼承了民進黨反中的DNA。唯一帶有個人特色的部分,就是蔡總統幾乎完全倒向美國,把臺灣推向國際地緣政治鬥爭的驚濤駭浪之中,這與李、扁二人寧可得罪美國也要爭取自主性,形成鮮明對比。

令人啞然失笑的是,馬英九在大陸當着大陸官員指出,「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之後,蔡總統居然以「這是1970年代論述」迴應。蔡總統自己也知道,這段話的確是《憲法增修條文》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白紙黑字的內容,無法否認。但蔡總統忘了嗎?2016、2020兩次就職演說中,不就是因爲鄭重承諾會以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才獲得美方認可和陸方容忍嗎?

臺灣社會在需要兩岸和平、與大陸交流的同時,仍尋求與美國在自由民主、國際事務產生聯結,因而「親美和陸」保障兩岸和平與臺灣安全,這是臺灣社會的共識。從這個意義上,無論是馬前總統訪陸,還是蔡總統訪美,都是臺灣主流民意的一體兩面。區別在於,馬英九獲得北京極高尊重與禮遇,證明了臺灣可以有尊嚴、有智慧地「和陸」,但蔡英文「親美」實質是「聯美抗中」,爲了保住民進黨的利益、甚至是爲美國人爭取利益,而非真爲了臺灣人民的福祉。

「親美」本沒有錯,鄧小平曾說過,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但民進黨的親美,不僅親錯了方法,更親錯了對象。從蓬佩奧、歐布萊恩到麥卡錫,都是清一色尋求美中脫鉤、不惜在臺海製造戰爭的右翼指標人物。民進黨政府把臺灣捲入美國政黨內鬥的漩渦中,也把臺灣推向美中博弈的刀光劍影。這不是真正的親美路線,也不是真正的愛臺保臺,所以纔會讓臺灣社會的「疑美論」蔓延。

和平交流 更得民心

在歷史、文化上,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在政治上,兩岸關係是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平等關係,治權互不否認,主權同屬中華民國、雙方採取求同存異的態度。這是馬英九向大陸清晰表達的立場,也找回九二共識下本應存在的戰略模糊空間。令人欣慰的是,陸方對馬前總統表述中華民國,罕見展現「不否認」的默契,說明北京仍有耐心、有誠意麪對兩岸既有政治分歧,透過持續交流彌合雙方鴻溝。

去年8月裴洛西來臺後,大陸以圍臺軍演強硬措施爲主,採取「後發制人」策略。而此次蔡總統會晤麥卡錫之前,陸方藉由邀請馬前總統訪陸,並給予他在大陸充分論述空間,讓臺灣社會提前感受到大陸無意「武統」臺灣、希望對話協商解決的善意,此乃「先發制人」的策略。兩相比較,今年 「先發制人」對臺灣民意的效果,遠比去年「後發制人」要更加正面。

此次大陸對臺反制範圍比上次小,中共軍演也從去年8月實戰氛圍較濃的「演訓行動」,降低爲「戰備警巡」和「演習」,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我們希望北京能感受到:和平牌、交流牌,遠比軍事牌、制裁牌,更能爭取臺灣民心、邊緣化臺獨的抗中力道。兩岸和平需要「化硬爲軟」的政治智慧,而非「硬的更硬」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