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誠信 2024大選的價值抉擇

中國時報社論

老子曾講過一句古老格言:「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古老的價值或許在民進黨去中華文化的政策之下,不再受到重視,特別是當權者總是不相信「信用」有什麼用,而更相信網路帶風向,控制輿論,壓制言論自由。然而在最近藍白破局過程中,特別是2024大選即將舉行的此刻,信用到底能夠起到多少作用;誠信還能不能維持它的民間價值;更明確的說,我們的國家是否還能夠維持誠信,不走向衰敗;都是一次關鍵性的考驗。

郭柯背信棄義 難再起

這一次藍白合,本來充滿可能性,也符合民間的期望。民間有6成的人希望下架民進黨,正是因爲民進黨的誠信已經破產。尤其民進黨政府利用民間的苦難,大發國難財,從口罩、快篩試劑到疫苗,處處是自肥私利,炒作股價。種種弊案,那是用多少人民的生命爲代價,所帶來的苦難,人民怎能輕易忘卻?

事實上,郭臺銘本來有很高的聲望。他曾經在疫苗最缺乏的時候,挺身而出,爲民間爭取疫苗。這樣的善行,本該受到民間的支持認同。然而,郭臺銘在選舉過程中,缺乏一個從善念出發的政治動機,反而不斷強化政治策略。在爭取國民黨提名過程中,輸給侯友宜,他甚至聲稱願意全力支持侯友宜。然而回過頭,他決定要出來競選,輕諾寡信,即使取得百萬人的連署,但是無法得到民間真正的聲望。最終,他只能在夾縫中宣告退選。

柯文哲則是另外一種輕諾背信的典型。在藍白合的談判過程中,他承諾了6點協議,用民調來決定候選人的正副。當民調勝負已出,依簽字承諾是由侯友宜勝選,但他卻回過頭反悔,用網路帶風向,號稱小黨讓出了6%,而忘卻了民調是有科學數據的。這樣的背信,使得民間信任度開始降低。不料他繼續操作帶風向,兩面做人,最後在君悅飯店的三方會談之中,因侯友宜念出他的簡訊,暴露出他兩面做人,背信棄義的實質。恰恰是這樣的真相,使他徹底失去信用。政治人物一旦失去信任度,也就喪失了支持度,藍白破局後的民調已是證明。

政治明星的支持度本來就是空的,它是建立在對一個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長期信用、道德品格、有無兌現競選承諾等種種印象之上,一旦信任消失,在政壇就很難再起。郭臺銘和柯文哲正見證了老子那一句古老格言:「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投機臺獨金孫 難信任

然而最大的危險在於賴清德。在2020年大選時,作爲「臺獨金孫」的賴清德,已備受臺獨大老的支持,雖然最後敗給了蔡英文,但他的臺獨形象讓他再度受到獨派的支持而再起。他的種種言行,包括抗中反中、壓制管中閔就任臺大校長、挑動兩岸對抗、將年輕人兵期從4個月延長爲1年、大量對美國採購武器,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等,莫不是與「臺獨金孫」的形象相符。

然而烏克蘭戰爭實在太過慘烈了,臺灣民衆不能承受生靈塗炭、無處流亡、死傷遍地的後果,偏偏民進黨受美國的擺弄,不斷挑釁中共,向戰爭挺進,違反維持現狀的底線。而一旦臺灣宣告臺獨,臺海戰爭將立即發生,臺灣必定走向毀滅。年輕人厭惡民進黨,不願意上戰場的現實擺在眼前,這迫使得民進黨改變。

面對國人厭戰、反戰、拒戰的總體氛圍,賴清德改變策略,宣稱要跟大陸和解,彷彿臺獨金孫一夕變色,明天就可以重新跟大陸建立互信一樣。事實上,他的口頭宣告是沒有人相信的。因爲,民進黨沒有改變臺獨黨綱,徵兵制度沒變,從美國進口武器也不斷增長;也就是說,國家並沒有一個堅定的、可信任的、長期的兩岸和平政策。一個國家沒有長遠政策,將難以立足於國際社會。「國無信則衰」,這纔是賴清德最大的危機。

這一次大選,將是對國家信任度的重大考驗。這不僅是一個價值的判斷,更是國家能不能長遠走下去,能不能興盛起來的關鍵抉擇。我們要抉擇一個有長期信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口沫橫飛、立場一變再變的機會主義者。重建臺灣基本價值,這是一個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