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守護誠信 捍衛學術尊嚴

中國時報社論

人有人格,校有校格,國有國格。然而這些「格」要如何建立起來?

《論語》〈顏淵篇〉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即意味着國家若失去誠信,人民不再信任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國無國格,則政府的政策制訂、政策宣告、官員言行將不再得到人民的信任,國政將難以推行,國家將會崩潰。

陳明通禍及學術國安

現在,國家安全局局長陳明通正在面臨一場巨大的信任危機。他所指導的學生林智堅與鄭文燦相繼因論文抄襲,被臺灣大學註銷學位,另有9位學生使用同一批研究資料,被懷疑是「一魚九吃」。陳明通的學術信譽已經宣告破產。而曾爲市長的鄭文燦與林智堅,都曾是政府官員,也信譽破產。

學術倫理的根本即是誠信。任何一句論證觀點應有所本,無論是來自研究、報導、現象觀察、調查報告等,所使用的資料應註明出處,以示對原創者的尊重。誠信,是學術倫理不可逾越的底限。

然而,在陳明通的指導下,他的學生卻出了問題。抄襲,這完全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爲,不可容忍的錯誤,竟在他的指導下出現。任何一個學者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都可能無顏見江東父老,更不用說面對學術同行。然而,陳明通卻以「陳局長不評論陳教授的事」爲託詞,以近乎輕蔑玩笑的態度,對此事完全置之不理。如果此說成立,那鄭文燦市長也不需要爲鄭碩士道歉?林智堅市長一樣不需要爲林碩士道歉?這是多麼荒謬的說詞!

此事影響最重大的是臺大。因爲,陳明通身爲臺大教授,其學術信譽即代表臺大的學風校格,設想一位學子,進入臺大,卻學得如此作假抄襲、硬拗胡說的學風,以後將如何行事爲人?設想,臺大學生畢業後如何得到社會的認可?難道就職的單位不會懷疑臺大畢業生的人格與誠信嗎?其次,臺大作爲一個學術機構,誠信是最重要的資產。一個學校如果失去學術信譽,在國際學術圈將成爲笑柄。以後,誰願意跟臺大合作?臺大能承受這樣的結果嗎?臺大校格如此嚴重受損,難道不該有所作爲,以挽回清譽?

因此,爲了守護臺大的校譽,守護學術誠信,陳明通的教授資格與過去論文出現的抄襲問題,就必須嚴肅處理。不管是將他指導過的173篇論文重新審查,或者將陳明通永久除名於臺大教授之列,都只是一個維護學術誠信的基本守則。

政府和臺大要補破網

然而,受害最嚴重的正是人民。陳明通身爲國安局長,其職責在維護國家安全。他不僅要管理諸多安全情治單位,統籌資訊,負責向國人說明國家安全事務,並要向總統報告轄下各安全單位所統整而來的資料,研究對策方針,以作爲總統擬定國家大政方針的參考。然而,如果他的研究資料有抄襲的嫌疑,或者他所引用的材料有誠信的問題,總統該相信他的對策嗎?國人該相信他對國家安全的判斷嗎?一個誠信有問題的教授所給的資料,值得信任的嗎?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誠信問題,而是國家決策核心已失去誠信。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古老的格言,難道不是這個政府最大的警訊?蔡政府縱容這樣一位信譽掃地的人負責國家安全的重責大任,他扛得住嗎?老百姓能不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嗎?不僅如此,臺大作爲臺灣最高學府,如果它的學風容許抄襲僞造的教授而無所作爲,那如何教育未來學子「誠信是學術倫理的底限」呢?又如何教育學子「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陳明通只是一個官員,他的上臺下臺不是什麼大事,真正的關鍵是臺灣的學術倫理一旦破壞,臺灣從學校到政府,從校園到社會,誠信的價值觀會爲之崩潰。一個缺乏誠信的社會,恐怕連資本主義社會的信任根基都會動搖。那纔是最大的災難。總而言之,臺大必須處理,政府也一樣必須面對危機,緊急處理。失去誠信價值的臺灣社會,纔是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