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藍白合唱 壓制反中噪音

社論

國民黨主席江啓臣一個小小的動作,引發政壇大大的迴響網路聲量頓時超越民進黨。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舉辦「願景臺灣2030」系列論壇,以「活不起的未來」爲題,邀請來賓中赫見臺北市長柯文哲,被解讀在2022大選前,國民黨爲「藍白合」向柯文哲遞出橄欖枝

與柯文哲結合的期待

邀請柯文哲參加論壇,最多隻是遙遠天邊響起一聲雷,是否會下雨,其實還沒有定數,即使降下甘霖雨勢大小也難以逆料。各方人士之所以熱切關心藍白合的可能發展,無非反映大家對完全執政、全面霸道的民進黨強烈不滿,憂心在野政黨再孱弱下去,將無法發揮制衡作用,臺灣將重回威權統治。另一方面則是民進黨仇中、反中、抗中路線實在搞過頭了,徒然激化兩岸的緊張關係,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邊緣,鹹盼國民黨結合所有拒絕仇中、反中立場的政黨,形成兩岸關係的穩定力量,共同反制民進黨的偏頗路線。

民衆的期待和焦慮有其道理。誠如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所說,在野黨本來就力量弱,民進黨又如此強勢,一黨獨大局面下,在野黨理應積極創造合作空間,共同制衡民進黨。即使各政黨有自己的選舉利益,但非競選期間,各政黨在公共議題上應該有足夠的合作空間,慢慢培養互信關係。

以「藍白合」挑戰民進黨一黨獨大,本是政黨競爭的合理邏輯,目前國民黨及民衆黨都沒有以一己之力戰勝民進黨的機會,藉由合作強化攻堅力道實屬必然。國民黨藉論壇先行試水,啓動交流,加深互信,創造合作利基,總比被民進黨各個擊破要來得好。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觀點反映他並不反中,希望兩岸和,這跟國民黨的基本思維吻合,更是臺灣降低戰爭風險的必要理念,如果透過「藍白合」,增強臺灣追求兩岸和諧關係與維護和平的意志表現,進而型塑臺灣民衆反「反中」與不苟同挑激兩岸矛盾的民意,則可打造定海神針,成爲臺灣護衛安全與促進和平的指引,牽制民進黨爲了追求夢幻目標而恣意妄爲的冒進主義行徑

臺灣歷經多次政黨輪替,民主鞏固的基石沒有太大問題,安全鞏固的根基則欠穩定,主要是在北京追求統一與排除外國勢力干預內政基本方針之下,民進黨以短期鞏固國家主權、長期實現法理臺獨爲名義,企圖打造萬年執政基礎,竟然不顧臺灣安危,一再拆除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挑戰兩岸關係的紅線,煽動民衆的反中情緒,而且把親美反中路線推到極致,甘願扮演美國壓制中國的馬前卒

對於這些只求政黨利益而罔顧臺灣福祉的作爲,國民黨和民衆黨多不以爲然,並嚴詞反對,奈何政治實力不足,無法導正民進黨政府走歪路。國民黨長遠以來一直是維護兩岸和平交流大局與遏制臺獨歧途的穩定力量,柯文哲領導的民衆黨也傾向於此,兩黨如果確實建立合作關係,可在這方面共同譜曲、合奏、合唱,成爲臺灣社會最嘹亮的聲音,把仇中、反中噪音壓制下去。

導正民進黨走歪的路

自從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濫用優勢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權,與對媒體及公民社會的操控力量,處心積慮霸道行事,爲所欲爲,不僅臺灣政治生態嚴重失衡,也使輿論被嚴重誤導,許多民衆盲信民進黨鼓吹的反中濫調,跟隨魔音起舞。現在到了關鍵時刻,再不起而制衡匡正,將眼睜睜看着臺灣步入險境。爲搶救臺灣迫在眉睫的危機,國民黨不只要尋求民衆黨合作,更要結合各種反臺獨及不苟同反中路線的政治與社會團體,形成統一戰線。聯合民衆黨只是起點,未來應有更多合縱連橫。

政黨及社會團體的結盟或合作並不容易,可先在議題上尋求合作,放大彼此共同認可的政策或路線主張,進而培養合作良緣,建立互信關係。最重要的是,在臺灣禍福的重大課題前面,任何政黨的本位利益都微不足道,必須捐棄小我,服從大我的整體利益。何況在執政黨巨大的軀體與蠻橫的作風壓迫之下,各黨單打獨鬥都是力有未逮,合作團結才能擴大力量,對執政黨構成糾偏的壓力,同時對執政權構成有力的挑戰。

國民黨召喚民衆黨的樂音,是悅耳動聽的歌曲,希望賣力唱下去,也希望民衆黨及所有不樂見臺灣被民進黨反中路線帶入危局的政治社會團體掌握契機,勇於加入大合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