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延安 看見中國革命聖地與黃土高原人文藝術的歷史軌跡

毛澤東故居 方偉光攝)

陝西延安精神堡壘寶塔

“幾回迴夢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着中國人對延安的無比嚮往和對寶塔山的深深仰慕。寶塔山位於延安市區中心,俯視整個延安市,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和象徵。延安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 ,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一種革命精神,本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這裡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的精神動力。延安市除了著名景點寶塔山外,還有數個當年中國共產黨抗戰革命的史蹟紀念館,包含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文藝紀念館(魯藝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等,毛澤東、朱德葉劍英劉少奇、周恩來等開國將領都曾在延安度過抗戰時期,年輕人特別是文藝人士如周立波茅盾周揚吳玉章等,也都曾在此講課、戲劇演出、音樂培養等新一代年輕學子,並用激勵人心的戲劇、音樂慰勞前線官兵。現在的延安已成爲紅色旅遊最著名的景點,疫情期間也有近50萬遊客,疫情前每年遊客更高達150萬人次以上。

(陝西延安精神堡壘寶塔山,牆上刻有節錄陳毅的<延安寶塔歌> 方偉光攝)

延安安塞非遺文化剪紙腰鼓

被譽爲“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歷史。在革命時期它被稱作勝利腰鼓”,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羣衆在歡迎毛主席工農紅軍歡慶勝利的時候就曾跳起氣勢磅礴的腰鼓。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爲開幕式上的一大亮點,至今爲人稱道。安塞腰鼓源於戰爭或者祭祀,後來演變爲傳統民間的娛樂活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安塞腰鼓可有幾人到幾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壯觀。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

(延安安賽三絕 腰鼓 照片來源:安賽文化藝術館展出照片)

1996年,安塞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爲“中國腰鼓之鄉”。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爲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爲“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鍊,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樸,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 延安安賽三絕:版畫(農民畫) 方偉光攝)

( 延安安賽三絕:剪紙 方偉光攝)